资讯要闻

水心朱宅橋樑河道之名澄清

  朱宅橋樑河道之名頗亂,莫衷一是。蓋以地遷,而人之易地之勢與地之貌,如不早審之,其人永忘

  一、“大”當複“大公橋”,位之橫跨東接王宅,西依水心街之水心東河,俗謂之“水心橋頭”。始建年間失考,結構及作用皆略。於共和戊子(二〇〇八年朱氏族人作明賢士獨資重建後,久居水心街老人稱其橋原名“大公橋”,而王宅極少村民以此橋屬朱、王兩村之由朱宅以之“大公橋”,故使友鄰爭而不休,由街道辦調處定名曰“大”。

  《朱氏族譜》載朱氏貴一公(一一四四至一二二五由青田高沈海溪徙居括甌永嘉水心聚族始遷祖故此朱氏南宋年間定居水心。而王宅,據王宅族人王國俊先生於共和丁酉(二〇一七)年所撰《家鄉祭》載明初,水心王宅始祖尋義公自永嘉場一都今天河鎮來此開荒墾種,擇朱宅女子聯姻,繁衍生息至今……查《朱氏族譜》二〇〇二版,二房八世應爵公四女適本里(時稱四都上三里)東岸王姓。注應爵公無生卒期記,其胞弟應公生於明嘉靖癸亥(一五六三)年。該橋面石板側題曰“皇宋景定甲子仲冬二十四日重建”(一二六四。乃道其橋初重建與王宅始祖時間相去近三百年,故無可屬朱、王二村共有。史稱其“大公橋”乃名正義順,故必複“大”名“大公橋”。

  二、“馬氏橋”真名“水心橋”。“馬氏橋”東依水心街,西接本村界現水心西街,始建時或比之“大公橋”早,合乎於道,水心地造橋名“水心橋”,應是此地最早之橋。結構及作用亦略。於共和壬戌(一九八二)年間,由朱氏族人延銀賢士爲首,新加坡華僑上金籍陳建春賢士獨資叁仟元重建“馬氏橋”。重建期間見橋面石板側題有“水心橋”。馬氏橋者,蓋紀念馬姓宜橋之功而稱“馬氏橋”,久而忘其真名矣,稱別名至今。

  經查閱《朱氏族譜》二〇〇二年版二房,第十一世錫埴公生於清康熙廿一年壬戌(一六八二,卒於清乾隆五年庚申(一七四〇,配郡城今鹿城區前街馬氏,生於清康熙十五年丙辰(一六七六,卒於清乾隆八年癸亥(一七四三。前街與蟬街,甌語音同,即連五馬街,三百年前居五馬街者必富庶之族也,出資婿翁家鄉修橋築路積德行善乃情理之中也,故其橋名“馬氏橋”,然切記本族母河之橋曰“水心橋”。

  三、“永新橋”真名“會秀橋”。永新橋村民習謂之“新橋頭”,是以建成於清道光(一八二一至一八五〇年),築時晚於水心橋大公橋,故謂之“新橋頭”。於文革後期(一九七五年)由本村(時稱永新大隊)爲首,族人朱作勤先生掌之,雄心大隊石匠阿拉重建之石拱橋,橋上更稱之“永新橋”。

  然初建,吾族有志青年方發求知熱潮,貢生、庠生、太學士等“七生八解”,橋邊建有春暉亭青年吟詩會友之所是以名其橋曰“會秀橋”。故複曰“會秀橋”。

  四、“搗橋”真名“聚川橋”。

  五、順利橋民國廿九年(一九四〇)由水心街鄭雄亮朱氏族人紹作等賢士共起並發動捐資建之。紀念鄭雄亮先生,“雄亮”與“順利”甌語音同,故曰“順利橋”。

  六、“現化橋”橫架水心西河南北趨之,從其河西頭原“蔡家爿橋兒”遷此之新橋。於黨的十一三中全會後“四個現代化”口號時,族人朱文壽先生(時任村大隊長)爲首,雄心大隊阿拉石匠築之石拱橋。橋在時世背景下名“現化橋”。

  七、朱宅橋位之水心西河口,平行於現化橋西岸村民通往生態公園、村委會、過水心橋等捷徑路橋由村民朱作明、朱永光、陳建忠等三位賢士出資之三孔石拱橋,乃水心河網之風也。

八、“水心河”,位於本村西岸與中岸間,北起會秀橋“丁”型接瓦窑直河,南過水心橋與河濱河界,南北趨之即朱宅母親河。衆習謂之“朱宅河”乃誤也。有水心河之存始有水心橋。衆切宜更誤,还其“母亲河”真名——“水心河”

九、“水心西河”,位之東起朱宅橋與水心河接境,西至朱園頭浹,東西趨之。茲朱宅西岸路以西田謂之“西河垟”,有其存焉,则有“西河”之說,故謂之“水心西河”。

  十、俗謂之“水心河”實乃“水心東河”也。既水心河居界朱宅西岸與中岸之間,則朱宅與王宅之間之河即“水心東河”,且王宅稱王宅東側與王氏宗祠之間爲“東河”,西側與朱宅之間稱“王宅西河”,符合情理。

  十一、朱宅北側稱“直尚河”,亦有呼曰:“瓦窑直河”,爲紀念朱宅村民做磚瓦近五百年,正名曰“瓦窑直河”不爲過。

  綜上所述,於水心橋西側《水心朱宅村》石碑背面《水心朱宅拆前原居住總平示意圖》已註其各名。

第十七世裔孫朱文壽稿

陈中明整理癸卯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