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德造

跌倒了再爬起来的温商精神

生活总会给人种种考验,跌倒了不可怕,难能可贵的是一次次再站 起来。“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胆子大、不服输、肯吃苦的温商 精神,在郑德造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曾三次经历生意失败,又三次 东山再起,令事业转危为安。

从渔民的后代到一代商业翘楚,郑德造用他坚韧不拔的品格,一路 奋斗,成就了一段非凡人生。

从小跟在母亲身边 耳濡目染学习“生意经”

郑德造的祖辈是岱岭人,为了谋生,郑德造的太爷爷和兄弟一家从 苍南岱岭迁到了龙湾蒲门老鼠山一带,这里依山傍海,可以靠渔业为生, 从此他们这一支脉就在当地扎根下来。郑德造记得儿时,爷爷会说一口 流利的闽南话,“爷爷跟我说,老祖宗当时是挑着扁担,走了半个月跋山涉水才来到这里。他叫我们不要忘记的自己根,每年清明节,我们还 会跟着长辈一起回到家乡祭拜先祖。”

郑德造出生于 1973 年,家里共有三兄弟,大哥、二哥,他是家中 最小的儿子。由于当地渔业发展不景气,到郑德造父亲一辈时,已经转 向种田营生。郑德造说父亲是一名老实本分的农民,母亲却极具经商头 脑。母亲早年由瑞安塘下嫁过来,文化水平较高,一直读到了初中毕业。 因为家境困难,勤劳聪慧的母亲就靠手工做编织袋进行售卖的方式,给 家里贴补家用。

郑德造小时候比较懂事,经常会帮助家里干家务活,洗碗、扫地等 等,因为大哥、二哥出去学手艺,他就跟在母亲身后,帮衬母亲做生意。 那时,母亲还有进一些鱼虾类的海鲜,运到瓯海梧田附近销售,郑德造 就帮母亲拎着水桶,耳濡目染学习“生意经”。“妈妈那时候就教我, 做生意要讲究诚信,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言出必行。”郑德造说道。 

不顾反对毅然开厂 17 岁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也许是身上自带着渔民基因,郑德造天生有着爱闯荡冒险的精神。 因为读书成绩不好,他自认为也不是读书这块料,13 岁时他从小学辍学, 到邻居家五金仪表厂里当学徒,边学手艺边赚钱。“那时候工作一小时 可以赚 5 毛,一天干下来有三四元。”郑德造赚了钱,就把钱拿回家, 交到母亲手里。他勤劳肯干又善于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五金制件手艺, 3 个月后就当了“老师头”。后来,他又被人请到另一家五金厂做“老师头”,继续干了一段时间。 

因为工资不高,郑德造打算另谋出路,他又转去跟做木工的大哥和 做皮鞋的二哥分别学了一年手艺。“跟二哥做皮鞋时,是从瑞安的表哥 那里包订单过来做,一双鞋赚 3 毛钱,那时候的制鞋作坊就在市区人民 路一带,日子过得很艰苦,白天上班做皮鞋,晚上就睡在地板上。”郑 德造回忆称,正是那段经历,锤炼了他不怕吃苦的品质。 

就这样,转眼郑德造已经 17 岁。一天,他从做五金生意的叔叔那 里听说,天津的五金订单量很大,他从中嗅到了商机,想到了重新回归 老本行,自己开厂做生意。 

“当时我年纪轻,听说我要自己办厂,家里人都不同意,但我觉得 这个买卖肯定能赚钱,就天天跟我妈妈吵架,最后妈妈就同意了。”郑 德造说,说干就干,没有本金他就自己想办法,去瑞安花 150 块钱,买 了两台旧机器,开始自己做五金件,转给叔叔卖。1990 年,郑德造赚 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一万元。 

到了 1992 年,郑德造的工厂越做越大,他当上了“小老板”,手 下有十多名工人,生意也十分“红火”。

跌倒了再爬起来 两次生意受创东山再起

天有不测风云。1994 年 7 月 15 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让郑德 造的创业之路遭遇重创。“那一年的台风很厉害,我到现在都还记得, 台风从晚上 8 点一直持续到 12 点,大水满起来有 2 米多高,把整个一楼都满掉了。我一整个晚上没合眼。”郑德造说,大水淹坏了 20 多台 机器,整个工厂被迫停工。 

正如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所写,“.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 不能被打败 ”。这次灾害并没有打倒郑德造,他咬紧牙关,又重新站 了起来。机器被淹坏了,那就想办法修起来,他去瑞安采购了需要更换 的配件,把自己关在厂房里自行修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有经验的 老师傅,修了 2 个月,把机器全部修好重新开工。

1994 年底,郑德造和哥哥一起,用赚到的钱在龙湾区天河街道一 块买过来的地皮上盖了新房,并将厂房搬到了此地。1995 年到 1998 年 期间,“不安分”的郑德造还尝试了汽摩配、浴霸生产销售等行业。

1999 年,郑德造和朋友在蒲门合伙开了水暖电镀厂,但因管理问题, 电镀厂一度陷入亏损的状态。当时,几个合伙人合计用抽签的方式,选 出一人继续“接盘”工厂的运营,其他人按照投资的本金退股。“那次 抽签刚好抽到了我,我想既然这是命运的安排,我就索性再尝试一把。” 不服输的郑德造接手电镀厂之后,对工厂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首先 是重整管理团队,接着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经过郑 德造的努力,几年后,电镀厂重新扭亏为盈,起死回生,一个月的毛利 润达到 40 多万元。“我跟客户说如果质量不好可以全额退款,最后用 质量赢得了市场。那时候海城洁具水暖城很多客户都是找我拿货的,他 们信得过我。”郑德造说。

吃过“污染亏” 转身投入环保事业

2007 年,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郑德造的工厂因环保 手续不到位,被迫关停。祸不单行,2011 年温州爆发了局部金融危机, 郑德造拿出去民间借贷的 1000 多万元无法收回。“那段日子真是苦啊, 讨债根本讨不回来,很多人逃到了国外,电话过去都不接。”郑德造痛 惜地说,钱就这么没了,但生活总归是要继续的。 

跌倒了就再爬起来,郑德造又想办法利用手头现有的资金,在龙湾永 中街道和海滨街道分别租下了两间有环保证件的电镀厂,将生意维持住。 

2011 年年底,蒲门村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郑德造报着试试看的 想法向选举委员会报了名。“我这个人平时性格豪爽,为人处世也很热 心,所以一报名就选上了。”就这样,郑德造在村里又当了 3 年村主任, 整治环境卫生、修建公园、建设马路……他认真履职,在村里兴建了一 批民生工程。

 温州人骨子里自带创业基因。2014 年,村主任任期结束的郑德造 又重新出发创业,先后尝试在福建泉州开酒楼,在平阳工业园区与人合 伙再开电镀厂等。然而,他说这几次尝试,市场反馈都很一般,并没有 赚到多少钱。 

2016 年,郑德造在一次跟朋友聊天过程中,偶然发现了生物质颗 粒燃料的商机。生物质颗粒燃料是一种利用农林废弃物、房屋木质废料 等为原材料,经过粉碎、混合、挤压、烘干等工艺,制作成各种形状(如 块状、颗粒状等)的、可直接燃烧的新型清洁燃料。它可以替代煤炭燃烧,减少 CO2 和 SO2 排放量,有助于环境保护。

“我原来是搞电镀的,吃过污染的亏,现在国家大力倡导环保经济, 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大趋势。”郑德造说,而且这种燃料单价比煤炭便宜, 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少成本。郑德造大手一挥,说干就干,他原先开电镀 厂时,手中积累了不少客户,都需要燃料,于是托这名朋友拉了一车 30 吨的生物质颗粒燃料回温,经过他的卖力推销,几周就销售一空。 

不达目的不罢休 过人胆识成就事业发展

“等到我再找朋友进货时,他告诉我货源紧张,大家都排队要货, 他没办法再供给我。”郑德造表示,“朋友说排队要等很久,我又找不 到其他货源的门路,真是太着急了!但我这个人做事有一股劲头,就是 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做成,拿不到货怎么办?我自己想办法!”

郑德造在网上搜索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厂家,发现福建泉州有人生产。 于是,他连夜开车 300 多公里到泉州,在当地打探到一家工厂。“这家 工厂的老板是温州人,他给我的回复也是货源紧张,后来他看在老乡的 面子上,给了我一车的货,让我拉回去卖。”市面上一直供不应求,拿 到货源的郑德造一边为将来的货源担心,一边又看到了生物质颗粒燃料 的巨大市场潜力,更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想法。

一不做二不休。郑德造干脆在泉州住上了一个星期,在当地拼命打 听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的其他厂家。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又找到了五六 家相关厂家。“但是每家的货源都只有一点,我就想了个办法,把这几家做了个排班,第一家第一周发货,第二家第二周发……货源就可以滚 动循环起来,保证每周都有。”郑德造说。 

就这样,郑德造的生意逐渐走向正轨。因为手握大量客户,随着公 司的壮大发展,郑德造还找到厂家合作,用资金入股的方式,合伙生产 生物质颗粒燃料。他的产品质量好,自动化程度高,价格便宜,服务上 乘,逐渐抢占市场份额,从一周销售 30 吨到每天销售 1000 吨,年经营 额达到上千万元,产品销售到山东、江苏、广东等地,遍布全国,甚至 远销海外。

“以前我不怎么出差,现在就是全国跑,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高 铁上。”郑德造说,每天早上 7 点多开始装货时,他都会发朋友圈,开 启活力满满的一天,“我性格好,朋友多,很多客户都认我,而且我的 电话是 24 小时开机的。有事找我,我随时都在。”靠谱的为人处事方式, 让郑德造的生意越来越好。

郑德造 1996 年结婚,跟妻子育有一子。儿子出生于 1998 年,如今 在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专业就读。“我自己没好好读书,就想儿子好好读。 他性格有点像我,跟我说也想自己创业,现在他在一家外贸公司实习, 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郑德造笑着说道。相信他身上勇于创新、 大胆开拓、顽强拼搏的温商人精神,会持续传承给郑家下一代,成为一 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寒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