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正锻

重新定义成功的“不平凡”

成功是每个人都渴求的,但成功的模式与通往成功的路径,却不是 固定与唯一的。有人将成功视作达成一个又一个小目标,对于更多人而 言,成功是一种与生命博弈的积极态度。

在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经营着“客满堂”餐馆的郑正锻,小时候仅 读过一年书,却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成为大家口中事业有成、热情好 客的有为人士。在他身上,笔者看到了奋进的新途径、成功的新诠释。

放羊小弟——不满十岁辍学干活贴补家用

“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什么好采访的,你们要不还是先找 别人吧……”在前期对接《郑氏风采录》采访中,郑正锻多次婉拒,经 多人辗转沟通,才最终应允。原本想“低调行事”的郑正锻,谦虚地表 示自己身上并没有什么“闪光点”,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但笔者采访发现,这样一位在各个城市、各个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小人物” 身上,却饱含努力奋斗、追求梦想的劲头,闪耀着不屈抗争、追求共富 的光彩。 

1968 年 1 月,郑正锻出生在福建省霞浦县水门畲族乡金山村。这 是一个距离霞浦县城 20 多公里、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村民以务农为主, 生活较为困苦。郑家孩子众多,郑正锻是家里的“老幺”,上面有两个 哥哥、两个姐姐,但他却没有享受到最受宠的“特殊待遇”。在那个物 质匮乏的年代,一个家庭靠着一亩三分地养活 5 个孩子实属不易,郑正 锻的父母只能被迫牺牲孩子的教育,早早让他们成为了养家糊口的“劳 动力”。

“那时候家里太穷了,我大哥、二哥有读过几年书,我才上了一年 小学,就没钱继续读书了。”在郑正锻的记忆中,他几乎没在学校学到 过什么本领,小小年纪就要帮家里干活,贴补家用。懂事的他,辍学后 在家附近当起了“放羊倌”,看管家里的十多只羊。每天一早,他就要 赶着羊群上山,等到羊群吃饱喝足后,再赶着它们回家。日复一日、年 复一年,郑正锻常常会在放羊间隙对着天空幻想:“如果我还能继续读 书,该多好呀!”

长到 14 岁时,“人穷志不短”的郑正锻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规划。 “男子汉大丈夫,不能一辈子窝在家里放羊,我一定要出去闯一闯,也 许就有新的发展机会。”怀揣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郑正锻 开始了新的工作——跟着表哥前往霞浦县城,在工地当起了“搬砖小弟”。 由于水门乡等地以闽南话交流为主,从小没怎么读过书的他,甚至不太会说普通话,在县城打工的经历,让郑正锻才得以成功融入社会,踏上 了艰难的从业之路。

装修学徒——勤奋学习技艺坚定理想信念

搬砖工作,任务繁重,动作机械,且赚钱不多。郑正锻很快就发现 了这个工种的“瓶颈”。一年多后,他在表哥的指引下,找到一名装修 师傅,拜师成为了一名小学徒。“那时候想法很简单,只要不违法,哪 个行业赚钱多,我就干哪一行。累点、苦点,我都不怕。”回忆起年少 时的往事,郑正锻的语气中满是无奈与心酸。

在装修工地跟随师傅学习,是郑正锻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经过 反复的锻炼与实践,他开始慢慢掌握装修的基本工序,砸墙、砌砖、刷 灰、走线、铺地板……每个步骤,他都做得井然有序,受到师傅与客户 的一致夸赞。活儿多时,郑正锻早上五六点就要起床,匆匆赶往装修地, 一直忙活到晚上六七点才能回到住处。虽然工作又苦又累,但他始终没 有一句怨言。

在认真学习、掌握技艺的同时,郑正锻还让“学徒”二字增加了一 层更具内涵的深意——在装修中,体验社会艰辛,体会生活感悟,并从 中汲取奋发前进的力量,锻造坚持不懈的毅力。他感慨地说:“那些年 做装修工,每天都要跟灰尘打交道,身上常常脏兮兮的。但是这个工作 让我很有成就感,尤其是看着毛坯房一点点被装修成精美的房屋,我觉 得这份工作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装修工作很累,当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有自己勤奋努力,才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那时候,你才十几岁,不能每天回家,会想家吗?”面对笔者的 提问,郑正锻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坚定的答复:“当然想啦!一个人在外 面,过年过节的时候就特别想家。”年少的郑正锻,忍下思乡的情切, 怀揣美好的向往,在装修工地上干了一年又一年……

掌勺大厨——餐馆坚守二十载成知名小店

时间洪流滚滚向前,早早辍学外出打拼的少年郎,在经过七八年的 社会磨炼后,迅速成长为一个有能力、肯负责、敢担当的男子汉,新的“人 生课题”也随之而来。22 岁时,郑正锻回到老家水门乡,经人介绍与 一名同乡结婚,拥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次年,小两口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考虑到方便照顾妻儿与家中老人,郑正锻改变了工作思路,决定留 在老家水门乡,跟着大哥学杀猪、卖猪肉,正式开启了他与饮食行业的 缘分大门。“以前单身汉一个,可以出去多闯荡闯荡,有了老婆孩子后, 想法就成熟了,希望能够安定下来,给他们一个稳定的保障。”郑正锻 告诉笔者,在水门卖猪肉的那几年,他踏实肯干、诚信经营,猪肉足斤 足两、口感鲜嫩,不断有老客带着新客上门,生意越做越红火。养家糊 口之余,郑正锻还攒下了一些积蓄,小家庭的日子慢慢滋润了起来。 

不断求新求变的郑正锻,在 35 岁时有了一个创业的大胆想法。“卖 猪肉收入有限,为了让老婆孩子过上更好的日子,就必须换工种。民以 食为天,大家每天都要吃饭,开个农家乐餐馆,肯定会有生意!”说干就干的他,用上多年积蓄,与妻子一起开了家 80 多平方米的农家乐餐馆, 取名为“客满堂”,寓意“宾客满堂、财源广进”。“客满堂”开在水 门乡最热闹的中街上,不远处就有水门乡人民政府、水门卫生院、水门 中心小学等,人流密集、客流较大。

餐馆内,郑正锻做主勺大厨,推出的菜肴味道精美、份量十足、价 格实惠;妻子负责收钱、打理,两夫妻分工明确,“客满堂”餐馆因此 受到顾客的喜爱,成为当地居民爱去、常去的餐馆。更有不少食客远道 慕名而来,只为一品“山珍海味”。很快,郑正锻还收获了一笔长期且 稳定的大订单——给当地民兵固定供应午餐与晚餐,每天可以售出近百 份快餐。

时间是最好的检测良方。20 多年后的今天,“客满堂”依旧在原 来的店址、依旧是原来的味道,在水门乡已远近闻名。如今 50 多岁的 郑正锻,感慨不已:“我有时候会根据顾客的喜好调整口味,也会根据 他们的要求定制一些菜品,这可能就是他们喜欢经常来的原因吧。当时 开店,也没想可以一直开这么久,现在想想,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幸好 当年做了开店这个选择。” 

好客东家——重视宗亲情谊热衷招待族人

郑正锻两夫妻育有一儿一女,子女又分别生育了两个孩子,组成了 一个三代同堂、十全十美的十人大家庭。“我两个孩子都挺出息的,儿 子在工地上做管理人员,他们都在县城里住,小日子过得挺幸福,我们老两口也很欣慰。”郑正锻幸福地说道。笔者发现,郑正锻平常喜欢在 微信朋友圈内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亲戚朋友共乐。他“晒”出的照 片,包括自己掌勺制作的鱼、虾、蟹、蔬菜等各种美食,也包括外出游 玩或是与孙辈嬉闹的留影,洋溢着幸福的烟火气。 

值得一提的是,郑正锻的“客满堂”还机缘巧合地成为了苍南岱岭 郑氏族人来霞浦水门省亲、旅游的“中转站”——大家喜欢在这里品尝 美食、稍作休整,顺道加强联络,帮衬宗亲生意。郑正锻热情好客,重 视宗亲情谊,每次有郑氏族人过来,他都会亲手烧上拿手好菜尽心招待, 同时还会带着他们前往附近景点旅游、休闲,感受霞浦的美好风景与乡 村的别样山水。 

在“客满堂”餐馆附近,有关部门设有“水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旨在主动对接群众需求,组织调动各方力量,整合优化社会资源,发挥 志愿服务作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 后一公里”。有意思的是,在“实践所”落地水门之前,郑正锻等人已 经在通过个人行为积极践行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 

在宗亲们眼中,郑正锻热心公益,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平凡的 作用,为建设幸福水门、推进共同富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面对他人的 夸赞,郑正锻却始终谦虚、低调:“我其实就是一个很普通的老百姓, 努力做好自己,希望能对这个社会有一点点贡献。接下来,我还会继续 做好每件事,认真过好每一天。”(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