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账本记录“人民的幸福”
郑祖前干了半辈子的财务工作,是别人眼中的“财神爷”,也是他 人口中的“铁公鸡”。然而,任凭外人怎么说,在有着 35 年党龄的郑 祖前心里,始终有一杆秤,那就是为老百姓谋福利。从通电通水,到助 残济困……郑祖前用一笔笔账目,记录了“人民的幸福”。
寒门出学子 徒步走出的“求学”之路
1958 年,郑祖前在岱岭乡东宫村的一个普通农户家里呱呱落地。 童年时的郑祖前,是在母亲的织布声中度过的。他父亲是勤劳本分的农 民,母亲是家庭主妇,在忙家务照顾孩子的同时,织布纺纱赚点小钱贴 补家用。
郑祖前家境并不宽裕,家中除父母、奶奶外,还有 3 个兄弟姐妹, 全家勉强糊口度日,读书对郑祖前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郑祖前天资聪慧,入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他小学三年级时,母亲无奈的 告诉他,家里供不起他继续读书。
“我哥哥只上到小学四年级就没有读了,我姐姐连上学的机会都没 有,我知道家里的难处,就从学校辍学,改去生产队当了一名放牛娃。” 郑祖前回忆说。
然而,在郑祖前心里,想读书的愿望一直没有断过,他经常趁着放 牛间隙,拿树枝在地上比划写字。之前读书的课本,他小心翼翼地保存 着,一有空就会拿出课本翻阅学习。
这些举动,母亲默默地看在了眼里,她对郑祖前说,“我和你爸爸 都没文化,也吃过没文化的苦。既然你这么想读书,那我们无论如何也 要供你上学。”
为了圆他一个读书梦,郑祖前一家人省吃俭用。开学之际,母亲还 去亲戚处借了些钱,总算凑齐了一学期的学费。就这样,郑祖前在家人 的帮助和支持下,又重新回到了心心念念的校园。
小学毕业后,郑祖前到相邻的马站镇上初中。该学校是寄宿制学校, 每周上课五天半,周六中午放学回家。那时候交通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从岱岭到马站约 5 公里,每逢周一,郑祖前就 5 点多起床,徒步走到学校, 周六下午再自己走回家。2 年初中生涯的读书之路,就这么被郑祖前“走” 了出来。
不管冬天还是夏天,每周一到周五晚上,晚自修结束后,教室里关 灯了,同学们都休息了,郑祖前一个人还在教室里点着昏暗的柴油灯, 认真地学习。那时,他心里默默在想,如果有钱买点煤油点灯会明亮一点,这样看书眼睛也不会经常痛。
“上学时,大家都是自己带饭菜到学校食堂蒸起来吃,其他同学带 的都是大米,我只能带一些地瓜丝还有母亲腌的咸菜。但我心里已经很 知足了,因为我有书读。”郑祖前深知父母的不易。学校每次蒸饭,需 要一分钱的柴火费,一年下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郑祖前母亲就把家里 母鸡生下的鸡蛋,一个个攒起来,舍不得吃,攒到一定数量去市场上售 卖,给郑祖前当生活费。母亲的心意就像一团温热的火,紧贴着郑祖前 的胸膛,他学习越发刻苦用功。
回首自己青少年时的家庭经历,郑祖前说他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勤劳 勇敢、踏实肯干、忠厚老实的精神品质。“我爸爸个人不高,身体没有 那么壮实,但他在生产队干活时非常认真,从来不偷工减料。父母为人 很善良,常常乐于助人,左邻右舍没有一个说他们不好的。”郑祖前说。 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他日后学习工作的精神养料。
郑祖前初中毕业升高中时,因为乡里读高中的名额有限,其父母只 能托关系帮他转到福鼎上学。于是,郑祖前的徒步上学之路,由原先每 趟 5 公里延伸至 20 多公里。他要从岱岭的家出发,翻山越岭走到福鼎 的前岐镇。每次去学校,需要花费近 5 个小时。
夏天,毒辣的太阳烤着后背,山上植被茂盛,蝉鸣声阵阵,等爬下 山时,郑祖前后背的衣服都已经湿透;冬天,寒风凛冽,遇上阴雨天, 雨水裹着湿气击打在脸上,冻得他两颊通红,浑身直打哆嗦……十几岁 的郑祖前,瘦小的背影每周都出现在去福鼎的小小山路上。
“没觉得辛苦,反而因为有学上而感到由衷地开心。”郑祖前说道,在福鼎读了半年后,听说马站中学有转学的名额,加上郑祖前初中学习 成绩优异,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帮助下,他顺利转回了马站中学。
郑祖前在学校用功读书,每逢周末或者假期回家,就尽量帮助家里 干农活,减轻家庭经济负担。1977 年,郑祖前高中毕业,懂事的他又 在家参加了 2 年多时间的生产劳动。
岱岭通了电 父老乡亲拍手称好
1980 年,郑祖前考上了岱岭乡水利员的岗位。上岗后,他负责乡 里水库、渠系管理等工作,他还参与了岱岭乡防洪大坝的建设。
1986 年,郑祖前又通过考试,转岗到岱岭乡财政总会计的岗位。“当 时转岗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是因为我结婚了,有家庭需要照顾,第二是 会计的岗位属于行政编制,工资会高一些,所以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 去考了,没想到一考就上了。”郑祖前说,之前没有会计方面的工作经 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
到岗后,县财政局组织了一个月左右的培训,郑祖前抓住这次学习 的机会,并潜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请教,快速上手了财会工作。这一年, 郑祖前还光荣入党,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有人开玩笑说财政总会计就是管钱的,管钱的人是‘财神爷’。 但那时候乡里财政是靠上级补助的,财政没有收入,我不仅没有体会过 当‘财神爷’的滋味,反而是天天为老百姓‘讨钱’,为地方基本建设 操劳,希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改善生活。”郑祖前表示。
岱岭乡原先是不通电的,郑祖前在岗期间,把这件民生实事挂在心 头,跟乡长、书记一起跑县、市级相关部门,争取财政资金支持。“数 不清跑了多少趟,终于争取到了县里 10 多万元资金补助;那天我感觉 特别好,我们岱岭终于可以通电了。”郑祖前笑着说。
因为没有通电,过去,岱岭乡夜晚路上没有路灯照明,老人们怕摔 倒,夜间都不敢出门。而乡亲们每天的生活都要跟时间赛跑,一旦天黑, 干家务活儿、农活儿,都变得极不方便。“我还记得母亲晚上点着柴油 灯,在昏暗的灯光下织布的情形,心里暗暗下决心,为了村民们更好的 生活,一定要把通电的事情尽早办妥。”郑祖前说。
乡里让郑祖前牵头负责岱岭通电的工作。那时,马站镇已经通电, 岱岭的电路线要从马站镇一路接过来。肩负使命的郑祖前忙前忙后,跟 马站变电所沟通电路设计,与村民沟通电线杆架设等事宜。“一些村民 担心电线杆架在自己家附近会有安全隐患,我就去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跟他们讲明白我们这个电路是如何设置的,会在保障群众安全的情况下 施工,让他们放心。”回想起那段为通电忙碌的经历,郑祖前至今记忆 犹新,“最终大家还是很配合支持了这项工作。乡里通电那天晚上,可 把大家高兴了,整个乡里喜气洋洋,人人拍手称好。
1995 年,郑祖前从岱岭乡调到渔寮乡担任财政总会计,同时兼任 渔寮乡览瑞村驻村干部。驻村期间,他发现村里没有通自来水,村民用 水都靠田边的溪坑水,每逢春耕或是下雨天气,水质就会十分浑浊,不 利于大家身体健康。于是,郑祖前又想办法,向上级反映,争取到自来 水饮水工程建设资金,最终使当地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严把“财政关” 守住国家财产安全
1997 年,郑祖前调到马站镇工作。当时,根据上级财政的要求成 立了预算会计核算中心,郑祖前挑起了核算中心主任的重任。“中心成 立之前,各乡镇的财政系统各自为政,存在报销程序不规范、账目管理 乱等问题,中心成立后,对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统一规范管理,一杆子 插到底,杜绝乱报账现象的发生。”郑祖前说。
由于账目需要统一到核算中心管理,郑祖前带团队一起对原先的旧 账进行梳理,同时在县财政局的指导下,核算中心制定了新的财务管理 制度和章程,规范报账流程等,常常工作至深夜。
然而,当新规定执行后没多久,郑祖前就发现这个活儿不好干,是 个“得罪人”的活儿。“很多人到我办公室,指着鼻子对我说,这个账 以前可以报,怎么现在到了你这里就不行了呢。我说规矩就是规矩,以 前你怎么报我不知道,现在一切都要按规定来。”郑祖前说道。
那时候大家背后都叫郑祖前“铁公鸡”,他遭到不少人的白眼,也 有人搞“糖衣炮弹”,想着托关系让他“网开一面”,都被郑祖前义正 言辞地拒绝了。“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国家的财产安全。”郑祖前 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次,有个村干部通过领导关系,想让郑祖前报销一张发票。郑祖 前仔细检查了各项报销资料之后,发现这项报销不合规,于是就将这个 报销申请扣了下来。村干部质问郑祖前说:“这上面有某某领导签字的,你怎么连这个面子都不给。”郑祖前回答:“这不是面子问题,你这笔 补助资金不符合该项目报销条件,我这边不能支出这个钱。”
在马站干了九年后,2006 年,郑祖前调至苍南县“残联”担任财 务部门负责人。工作期间,他配合“残联”中心工作,帮助建立残疾人 扶贫基地,为困难残疾人提供慰问补助等。他参与建立的几个残疾人扶 贫基地,通过设立水果农场、开设印刷厂等方式,增加残疾人就业岗位, 促进他们再就业,不仅使残疾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还 使他们增强了自尊心,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018 年,郑祖前退休。如今,他跟妻子、儿子一家一起生活在苍 南县灵溪镇。“我没怎么管我儿子的学习择业,但是没想到,他最后也 选择跟我一样当了一名会计。”郑祖前笑着说,我对他从小没什么要求, 就是教他做人要诚信善良。相信良好的家风家训,在郑祖前家中也会代 代传承。(高寒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