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祖英

担任支书二十年 带领村民奔小康

郑祖英,70 岁,今年是他卸任苍南县岱岭畲族乡东宫村(现岱岭村) 村支书的第 16 年。但是,他却闲不住,村里大事小事需要他帮忙的, 从没二话。

在他担任村支书的 20 余年里,东宫村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 变化:每户村民年均收入从几百元增长到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村 里的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农田灌溉难题和防洪堤破损问题得到了解决……

工作期间,他连续多年被岱岭畲族乡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工作者”、 “优秀共产党员”等。 

群雁高飞头雁领,群羊奋进头羊带。对于东宫村的村民们来说,郑 祖英就是他们的“领头雁”、“带头羊”,让他们早早走上了乡村振兴之路。

当选村干部 谋划新蓝图

1951 年,郑祖英出生在东宫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一家人蜗居在一 间老民房里。“20 岁前,因为自己房子睡不下,我常常睡在邻居家, 铺块木板就是床。”郑祖英说,那时候,村里人都很贫穷,邻居家的日 子过得也很紧巴,但因为同属郑氏家族,邻居还是会照顾着他点。

正所谓“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郑祖英从小就开始帮着家里干活, 成年后他更成了村里的干活能手。30 岁没到,他就被村民推选为东宫 生产大队其中一个生产队的队长。那时,东宫大队共有 7 个生产队,他 的这个生产队有 120 来人,主要干的农活就是种植水稻、番薯等。因肯 负责和敢担当的行事作风,1982 年他被大家推选为东宫大队的大队长, 相当于如今的村民委员会主任。1983 年,郑祖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 了一名党员;两年后的 1985 年,他又被推选为东宫村党支部书记。之后, 郑祖英多次连任,直到 2005 年才卸任,前后一共当了 20 余年村支书。 其间,1984 年,他被推选为苍南县人大代表。

村干部处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担负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重任, 是基层农村的关键群体,这种特殊的重要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一个村工作搞得好不好,与村干部 有直接关系。面对当时东宫村贫困的现实,作为村里的领头人,郑祖英 更是深知其中的道理,他决心要建立一支全心全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 村干部队伍。

郑祖英认为:“只要党组织思想统一了,就没有干不了的事,就没 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 强,村“两委”的工作规则及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村干部的勠力同心,让郑祖英做起事来有了底气,他为东宫村谋划 一张未来的新蓝图。在这张蓝图里:村民生活富足、村居环境整洁、出 行道路通畅…… 

学习新技术 走上致富路

“既然是‘领头雁’‘带头羊’,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带着村民一起 找出路,争取早日脱贫致富。”郑祖英说。

一开始,郑祖英得知龙湾区天河街道蒲门村的郑氏族人搞编织袋加 工,收益还不错,他立马带着一些村民前去学习技术。考虑到这种加工 的活可以在家里做,学成后他们将技术传授给了村里的妇女们,让她们 能够在忙完家务后在家里加工挣钱来贴补家用,而家中的男人们继续负 责忙农活。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不是长远之计,“寻找新的致富门路” 成了他迫在眉睫需要做的事。

如今的苍南县马站镇有着“中国蘑菇之乡”的国字号金名片。早在 上世纪 80 年代,马站的很多村民开始种植蘑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收益。 后来,岱岭畲族乡的不少村也跟着种植蘑菇。

为了掌握种植蘑菇的这项技术,郑祖英带着 8 位村民赶到福建学习, 学成回来后发动村民种植蘑菇。起初,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搭棚种植蘑菇,后来规模逐渐扩大,纷纷将蘑菇棚搭建在了田地里。鼎盛时期,东宫村 搭建了几十万平方米大的蘑菇棚,每年 9 月开始种植,11 月开始收成, 一直持续到次年 4 月。

“种植蘑菇是个技术活、辛苦活,要经过配料、拌料、接种、发苗、 出菇等过程,每个环节都很重要。”郑祖英说,他在村里组织了一支技 术服务队,专门给村民提供技术支持,“谁家种植遇到难题,技术服务 队立刻上门帮助解决。”

蘑菇种出来,就要开始跑销路了。当时,马站镇上有一家蘑菇加工厂, 专门制作蘑菇罐头。经过努力,郑祖英与蘑菇加工厂谈成了合作。这之后, 东宫村产出的蘑菇基本出售给该蘑菇加工厂,经过加工后销往全国各地。

郑祖英说,在种植蘑菇前,东宫村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大概只有几 百元;开始种植蘑菇,并且找到销路后,每户村民的年均收入达到了几 万、十几万元。

从东宫村大规模种植蘑菇那时起,一直延续到了 2012 年。此后, 随着种植成本的增加,一些村民放弃了种植蘑菇,蘑菇的种植面积逐渐 减少。但是不可否认,种植蘑菇这条路子,曾让东宫村的许多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这其中,有件事不得不说:当时村民决定种植蘑菇,因为家里没钱, 几乎都向农村信用社贷了款,都是村支书郑祖英和时任村主任出面做的 担保。“前前后后,一共担保了 200 多万元。”郑祖英说,他们也曾担 心过“钱还不出”的问题,但看好种植蘑菇这个路子,也有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决心,他们最终还是为村民做了担保。有句话叫“爱拼才会赢”,事实证明,他们这一把拼对了:钱挣到了,贷款还清了,大家伙 的日子渐渐变好了。 

修路又造桥 旧貌变新颜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百业兴”、“脱贫攻坚,交通先 行”,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都形象地说明了交通设施的进步对脱贫致富 的重要性。 

种植蘑菇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但郑祖英深知,道路建设对于山区 发展的意义更加重大。于是,他开始牵头筹划为村里修路造桥。

东宫村包含顶台后村、下台后村、后垟村等 7 个自然村。各个自然 村的进出道路,当时都是石子路,且非常窄小,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郑 祖英召集各个自然村的村干部开会,决定动员村民集资修路造桥。这一 想法立刻得到了大家的响应,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1995 年至 1997 年期间,在他的动员下,东宫村村民集资修建了约 4 公里的水泥路。每次修路,郑祖英都是第一个捐款的人。“我是一名 党员,又是村支书,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郑祖英说,在修路过程 中,他们也遇到过一些难题。比如,因为新修的道路比原来的要宽,所 以需要占用一些村民的土地,大部分的村民听说是为了修路,就主动向 村委会表态支持,但也有个别村民一开始不理解、不同意。面对这种情 况,郑祖英和自然村的村干部一起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这些村 民领悟“要想富,先修路”的深刻道理,最终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东宫村的 7 个自然村之间流淌着一条溪,当地人叫它“岱岭大溪”。 1995 年之前,溪上没有桥,平日里溪水不深,顶台后村等 4 个自然村 的村民到乡里办事或上学,可以蹚水渡溪。但是,遇上台风天或是雨季, 溪水变得湍急,村民便寸步难行。修桥,成了当时东宫村刻不容缓的一 件大事。

为此,郑祖英发动东宫村村民集资了 12000 多元,向农村信用社贷 款了 40000 元,又从温州市的相关部门申请到了 5000 元专项资金,最 终把这座桥修了起来。“修桥一共花费了 50000 多元,贷款的钱,花了 两三年时间才还清。”郑祖英说。

郑祖英担任村支书期间,东宫村用上了自来水,安装了路灯,做到 了水清、灯明、路平,旧貌换新颜。

筑堤加开渠 旱涝保丰收

除了带领村民种植蘑菇、带头筹资为村里修路造桥外,郑祖英还干 了两件大事:修缮防洪溪堤、修建引水渠道。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1990 年 8 月 17 日至 9 月上旬,浙江省连续遭 受 12 号、15 号、17 号、18 号 4 次台风侵袭,暴雨成灾,造成的损失是 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累计遭灾县(市)130 个(次),受 灾人口 2796.37 万人(次),死亡 264 人,重伤 1182 人,直接经济损失 达 39.14 亿元。

“就是因为经历了 1990 年的台风季,我才有了动员村民修缮防洪溪堤的想法。”郑祖英说,东宫村地处山区,易旱易涝,历史以来大雨 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有一句民谣:暴雨来时水哗哗,天晴三日 干巴巴。

旧防洪溪堤是有的,但是每年台风季总会被冲垮一些,又因为没有 得到及时的修补,因此“有”等于“无”。1990 年台风期间,因为防洪 溪堤功能失效,大水冲入村庄,毁了不少农田,导致村民损失惨重。

说时容易,做时难。尽管修缮防洪溪堤的想法早在 1990 年就有了, 但实际到了 1992 年才开始行动起来。“说到底还是因为一个字:‘穷’。 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谁还能顾得上修缮防洪溪堤。”郑祖英说,修路 造桥、修缮防洪溪堤、修建引水渠道等,之所以都能做成,还是因为东 宫村村民靠着种植蘑菇赚到了钱,生活得到了改善。

1992 年初,郑祖英召集村民代表开会,商量后决定:村里每个劳 动力每年必须义务参与 15 天的防洪溪堤修缮工作,若是有人因外出打 工等原因,无法回来履行这 15 天的义务,则需要按照一个劳动力 15 天 的工资缴纳一笔钱,用于防洪溪堤的修缮工程。这种人人参与的模式, 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1992 年,在村民的齐心协力下,东宫村花了两三个月时间修缮好 了防洪溪堤。此后每年,根据防洪溪堤的受损情况,又及时进行了修补, 这才让防洪溪堤在台风季、雨季起到了有效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作用。郑祖英说,如今的防洪溪堤是政府出资重新修的,比过去 的更好。

修建引水渠道,是郑祖英在担任村支书时办的另外一件大事。过去,山区缺水严重,农田灌溉一直是一件棘手的事,东宫村也不例外。“历 史上遗留下来的引水渠道有几条,但遇上干旱,引水渠道完全不够用, 村民常常为了争抢水资源而发生矛盾,一些村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田 里的庄稼枯萎。”郑祖英说,为此,他带领村民耗时多年,陆续修建了 多条引水渠道。

“不管是修缮防洪溪堤,还是修建引水渠道,都是为了让易旱易涝 的农田得到改造,由低产田变成高产田、丰产田。”郑祖英说,过去的 村支书不像现在,是没有工资的,做事情全凭着一腔热情和无私奉献。

尾声

从加工编制袋到种植蘑菇,从修路到修桥,从修堤到修渠……郑祖 英带领东宫村村民干成这些事,为后来东宫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 下坚实基础,也让东宫村乡村振兴之路走得扎实有力。

如今,东宫村与杨家边村合并成为了岱岭村。 郑祖英卸任村支书也已有 16 年,但是因为他群众基础好,所以村 民们遇到难题,还是会找他帮着出主意;新上任的村干部,遇事也会来 向他请教。

除了继续关心着村里的大小事外,郑祖英也在张罗着郑氏家族里的 大小事,他就像一枚停不下来的陀螺,“闲不住的老郑”成了许多人对 他的昵称。(陈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