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进信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实干赢得民心

人物介绍:

郑进信,1963 年 1 月出生,现任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

“如果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形容郑进信,您想到的是什么?”

“只需要用一个词,那就是‘好’。他是我们的好书记,他改变了 我们村的面貌……”说这话的,是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水门畲族乡芦阳 村的一位村民。他说,这是他的心里话,更是芦阳村村民们的心里话。

郑进信曾在芦阳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 他改变了这个村“脏乱差”的面貌,还帮助村民修路、造景、绿化、美 化……因此,村民们至今都记得他的“好”。

工作至今的 36 年里,郑进信担任过许多不同的职务,但他都凭借“踏 实肯干”留下了好口碑。如今,已近退休年纪,他仍在坚持为民办实事。

几经挫折 立志为民办实事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生活没有万事如意。”22 岁前的郑进信, 很适合用这两句话来概括。

1963 年 1 月,郑进信出生在福建省霞浦县水门乡武坪村东风岔自 然村。据《郑氏宗谱》记载:始祖郑启腾公携眷由闽迁浙江温州府平阳 县北港凤林内。尔后,二世祖郑君寅、郑君添来到了霞浦水门畲族乡, 在这里扎根生活。郑进信这一脉,正是源自当时的郑君添之裔孙,迄今 已有 300 多年的历史。

郑进信有三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妹妹,他们的父母只是地地道 道的农民,要养活这么一大家子人,自然是不容易的。在他的记忆里, 成年前,他从没在家里吃到过白米饭,家里的主食只有番薯,原因很简 单,就是因为家里“穷”。虽然只有番薯,但他们会变着花样来吃。“番 薯可以生吃,番薯可以切片煮起来吃,番薯还可以刨成丝晒干后煮着 吃……”如今的他打趣道。 

和许多出生在农村贫苦家庭的孩子一样,郑进信也曾想过要通过知 识来改变命运。但是,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要供 7 个孩子同时上学是 不可能的一件事。郑进信念到高一,因家境困难辍学了。尽管如此,郑 进信说:“在兄弟姐妹中,我念的书是最多的。一是因为当时我的成绩 还算不错,二是父母看我很渴望读书,一开始也不忍心让我放弃,直到他们实在无力负担。”

没能高中毕业,是郑进信人生路上经历的第一个重大挫折。不过,要强调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萎靡不振。1980 年 10 月,他应征入伍,成 为当时驻扎在福建省泉州市崇武镇的 32833 部队的一名义务兵。

入伍第一天,郑进信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好好训练,争取提干。 因为在新兵连表现优异,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了连队的先行班。郑进信 说,先行班战士的责任,是在训练时给其他战士进行动作示范。

然而,意外总是不期而至,他人生的第二个重大挫折来了。进入先 行班半年后,在一次进行双杠动作演示时,郑进信不慎摔落导致右脚骨 裂,因此住院治疗了几个月。出院后,由于无法再参与高强度的训练, 他只好转到了普通岗位,直到 1983 年退伍返乡。

1983 年 10 月 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 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实行政社分设,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在此基础 上重建乡体制——农村基层行政单位。水门畲族乡人民政府因此开始组 建,并招募工作人员。

因缘际会,郑进信经过一系列考试、考察、体检后,于 1985 年 4 月成为水门畲族乡人民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

郑进信说,自己是从小苦过来的,见多了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为 民办实事!”这一句话,成为了当时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也是从那时 起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第一书记 用实干改变一个村

常有一些人“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却是轻飘飘。”郑进信不是这样的人,仅仅在水门畲族乡芦阳村驻村担任第一书记的一年半时间里, 他倾尽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老百姓至今都对他拍手叫好。

芦阳村是水门畲族乡的产茶大村。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0 年春, 全村茶树种植面积达五千多亩,就茶树种植数量来说,号称霞浦产茶第 一村也不为过。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优美的自然景观。 

然而,2015 年前,芦阳村却是一个“门内干净、门外脏乱”的村。 不仅如此,当时因为一些村民认为该村村干部存在不作为的情况,村里 一度出现了混乱的状况。“可以说,我当时是临危受命。”郑进信说, 当时领导考虑到他是本地人,且有一定的群众工作经验,经过研究后决 定让他到这个村担任第一书记。

进村第一天,看到村居卫生情况脏乱无比的郑进信,当即就决定召 集村民代表开会,来解决这个“面子”问题。会上,郑进信从村容村貌 入手,向村民代表描绘了一幅美丽乡村的宏伟蓝图,并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得到了大家的支持。由此开始,芦阳村的环境整治工作正式 展开。值得一提的是,在郑进信的建议下,该村村民积极缴纳卫生费, 聘请了环卫人员,定期对村庄进行打扫,让村居环境卫生迅速得到了改 善。郑进信说:“村民缴纳卫生费,聘请环卫工人,芦阳村是当时水门 畲族乡里第一个这样做的村。”最初芦阳村村民也有过不理解,但是看 到村居环境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很快从“不理解”变成了“支持”。 后来,乡里的各个村都开始效仿,大家的村居环境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芦阳村有个水池没有护栏,有人用木头简单地围了起来。郑进信看 到后,认为既不美观又不安全。为此,他多次向县、乡政府申请资金,终于争取到了一万多元的经费,为水池修建了石头栏杆,还安装了路灯, 增加了灯带装饰。如今,这里成为了芦阳村的一道风景线。

还有一个事情,至今芦阳村村民还在津津乐道。当时的芦阳村村民 茶园,位置在一支部队的营区附近。因为没有其他的通道,村民每次去 茶园,都需要携带身份证,通过严格检查才能经过营区到达茶园,村民 出入非常不方便。得知这个情况后,郑进信认为“茶园是村民的生计, 既然不方便,就得要解决。”于是,他东奔西走,最终申请到了一笔资 金,为村民修建了一条通往茶园的新路。

有人说,每一个“乡村蝶变”故事的背后,几乎都离不开村党支部 书记这面“旗帜”的引领。郑进信担任芦阳村第一书记的一年半时间里, 就是凭借“实干”两个字,成为了村民的一面“旗帜”。在他的引领下, 芦阳村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净美”,芦阳村村民从对村干部的“不信任”变成了“点赞”。

在芦阳村之后,郑进信还曾担任过该乡水门村的第一书记。与在芦 阳村时一样,他一如既往地坚持实干,发挥出了自己身为第一书记的积 极作用。如今,郑进信偶尔还会回到这两个村,每次都会被村民拉住一 起闲话家常。在村民们心目中,他早就不仅仅是当初的第一书记了,更 像是他们的“自家人”。

用脚丈量 认真倾听民意民情

郑进信自 1985 年参加工作以来,曾担任过水门畲族乡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文化站站长、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无论在哪个岗位 上,他都坚持“为民办实事”这五个字。

郑进信今年 58 岁了,这是他担任水门乡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的第 10 个年头。社会事务办公室是一个繁忙的部门,既要开展居民最低生 活保障救济、临时救济等社保工作,又要做好拥军优属和复退军人安置 工作,还要做好殡葬管理和移风易俗工作,以及残疾人康复、教育、劳 动就业等项工作。 

10 年前,初到这个岗位时,郑进信就坚信:只有深入基层、细致调研, 才能真正了解贫困群众的生活情况,才能做好救济工作。因此,从那时 开始,他的日常便成了“不在办公室,就在各个村之间奔走的路上”。 有人说,他这是用脚丈量民情。但他总说,自己只是为了做好本职工作。

2017 年,芦阳村一对老夫妻突然来到水门畲族乡人民政府寻求帮忙。 在乡政府里,老两口见到了郑进信,因为觉得眼熟便一把拉住他。郑进 信虽然只在芦阳村呆了一年半,此时却已经认出了这老两口。仔细询问 后得知,已经 70 多岁的这老两口,儿子在不久前去世了,唯一的孙子 外出打工已失联多年,家庭因此没了经济来源,生活过得十分拮据。老 两口拉着郑进信的手说:“我们就是想有口饭吃。”就是这句话,让郑 进信红了眼眶。他深知,如果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老两口不符合申请“五 保户”的条件。但考虑到两位老人的情况特殊,郑进信还是向相关部门 提出了申请,相关部门经过综合考量后,最终为老两口办理了“五保户” 的相关手续。

除了深入基层,用脚丈量民情外,认真倾听民意也是郑进信的“坚持”。笔者采访郑进信时,他的手机总是不断有人呼入,采访过程中断 了几次。郑进信说,来电话都是求助的群众,不漏接一个群众的电话, 是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郑进信常说,身在这个岗位,就应该“急人所急”。他所做的,都 是他的本职工作。但是在困难群众看来,他的这种尽职尽责的精神,难 能可贵。

水门畲族乡敬老院修建于 2009 年,院内居住着 10 来位“五保户” 孤寡老人。不管多忙,郑进信都坚持每周去两次敬老院,了解老人的实 际状况和生活所需。偶尔遇到有老人生病需要到医院治疗,他更是亲自 陪着去。他就是这些老人的“亲人”。

类似这样的例子,其实说上三天三夜,郑进信都说不完。但他不喜 欢“说”,只喜欢“做”,更喜欢把事情做实做细做好。 

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郑进信有了一些打算。尽管他的家族与苍南 县岱岭畲族乡郑氏宗亲有渊源关系,但他实际只回来过两三次。未来, 他希望能回到温州,最好是回到苍南,继续发挥自己的余光余热。( 陈培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