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德菊

用心用力做事 真情真意为人 

“用心用力做事,真情真意为人。”这是郑德菊多年前自写的一副 办公室对联,而这幅对联也是他自己职业生涯的写照。

30 年多来,那个从岱岭山村走出的小伙儿,带着父母的期盼走向 社会。十年青春坚守苍南海岸线、推动基层民主选举、发展地方经济、 投身灾后重建、推动文明创建……他用一腔热情和赤诚面对工作和生活, 也收获了群众满满的点赞和认可。 

工作期间,郑德菊曾先后荣获“苍南县第三届十大优秀青年”“苍 南县优秀下派干部”“苍南县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农业部船 东互保工作“全国先进个人”等荣誉和多次县政府嘉奖。

在爱中成长 知耻后勇顺利考上大学

郑德菊出生于 1970 年 11 月,家中排行老三,上面有两个姐姐,他是在父母的呵护和关爱中长大的。“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吃上一 碗白米饭,是顶好的了,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还是力所能及地把 最好的东西都给我。”郑德菊说至今仍清晰记得,煮饭时,母亲会把大 米装在棉纱袋里,跟地瓜丝一起煮,煮好后,父母自己吃地瓜丝,把纱 袋里白米饭省出来给他吃,“父母丰沛的爱就藏在这一把把稻米里。”

当时,郑德菊的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在他记忆里,父亲是一位乐 善好施、广交朋友的豪爽之人。

“父亲喜欢热闹,有人路过我们村里歇脚时,父亲都会热情招呼, 相谈盛欢之时,还会邀请对方到家里来做客吃饭,遇到下雨或者天气骤 冷,父亲还会把家中仅有的雨具、棉衣借给对方。”郑德菊说,他父亲 很讲情义。村里有人办红白喜事、盖房装修等,需要有人搭把手,他都 会放下手里的农活主动赶去帮忙。“父亲言传身教,教给我勤劳善良、 乐观豁达的美好精神品质。”

“多年来,父亲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就是自己识字不多。村里的驻 军干部,多是外省人,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解放军撤走了,父亲与感 情深厚的部队朋友就只能靠书信往来。”郑德菊说,那个年代,常要找 人代写书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久而久之,他的一些朋友就断了联系。 “所以,我爸爸很希望我能有文化,跟我说字是一个人的门面。我小时 候的练字本都是父亲手工做的,他会去街上买好纸,仔细对折切割,裁 成练习本大小,用母亲缝衣服的针线装订起来,在封面上端端正正写上 我的姓名,封面总是会画上一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父亲还教会了我 熟背许多闽南话童谣,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父爱如山。”

郑德菊初三那年,或是进入青春期原因,开始变得叛逆贪玩,一度 学业荒废,中考失利。当时,周边的人劝郑德菊的父母,干脆让他回家 干农活算了,家里还可以多个劳动力。他父母却说,就算家里砸锅卖铁 也不能让孩子辍学。“父母经过多方打听,终于了解到中考失利想继续 读书,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多交点钱选择插班读高一,一种是去补习 班复读,来年重新参加中考。究竟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孩子呢?父母亲 不懂,于是就多方托人咨询……”郑德菊说,他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母 亲提着家里攒了多日的一篮鸡蛋,数华里步行去找人打听升学的事,途 中遇上雷雨,母亲淋了雨在人家办公楼外等了大半天,回家之后就生病 了。他说这时自己才强烈地意识到,“原来不认真读书,还会让母亲如 此受苦受委屈!弄得全家人如此操心呢!”

古话说,知耻而后勇。辗转反侧一夜后,次日清晨,郑德菊找父母 说,自己决心要复读补习,要争一口气!那年的补习学费需要十八块钱。 为了凑齐学费,母亲回娘家找了三位亲戚借钱……父母的一番良苦用心, 成为郑德菊后来一路奋发图强的原动力。第二年,他以优异成绩考上高 中,那年他 15 岁。

马站中学是寄宿制学校,从家里到学校有近 10 华里路程。郑德菊 说那时每周日返校,母亲总会陪着他走上一程。住校期间,母亲还常到 学校给他送爱吃的菜。在父母和师长的关爱下,郑德菊形容那时的读书 劲头是“井喷式”的,“午休用闹钟紧扣 15 分钟,一刻都不差。读书、 跑步和学生会工作,是我高中生活的全部”。1988 年夏天他参加高考, 顺利被浙江水产学院录取。“当时考上大学在村里是件了不得的事情,家人十分高兴,宴请众亲友,记得在家里摆了好多桌酒席。后来听老师 说,在这之前母校还一直未有人应届就能考上大学的。”郑德菊回忆。

在大学,郑德菊就读的是轮机管理专业,虽然是理工科,但他偏爱人 文类学科,他经常泡在学校图书馆里。“那时候学校规定每人每次只能借 两本书,但是我能借到七八本,因为图书馆老师我太熟悉了……那个阶段 我最爱读人物传记,喜欢当代哲学家周国平的书,还有传统文化经典,比 如《论语》、《菜根谭》等。阅读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闻,提 高了我的审美能力。”郑德菊称,他大学期间一直担任班长,喜欢篆刻和 书法,隶书作品还曾获“庆祝舟山市解放四十周年书法大赛”三等奖。

坚守苍南海岸线 十年青春守护一方平安

毕业后,郑德菊被分配到苍南县水产局工作。一年后提拔为霞关渔 港监督站站长,负责辖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濒临东海,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 作为浙江省的海洋大县,全县海域面积约 2740 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 共有 204.76 公里,沿海乡镇 12 个,大小渔船数千艘,沿海海域还分布 着大小海岛 140 个。

从 1991 年到 2000 年,郑德菊历任了霞关、大渔湾、舥艚三个渔港 监督站站长,坚守海岸线长达 10 年之久,守护了一方平安。

苍南渔区渔民曾有“抢风头、赶风尾”习惯。据说,只要抢到了好 风头,赶好风尾,就可获丰收。然而,这番举动的背后,如同高空走钢丝一般险象环生。抢风头回撤稍不及时,风云突变,风暴无情。抱着侥 幸心理铤而走险,极易造成海难事故,船毁人亡。

初入职场,郑德菊在一线亲眼目睹种种人间悲苦。“那些因为海难 事故而支离破碎的家庭,特别是渔民不幸罹难后,家属们在海滩码头恸 哭的场景……那种心痛,是我职业生涯的永恒记忆。我暗下决心,一定 要改变这种局面。”郑德菊说,他当时把英国哲学家、作家罗素“对于 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正是这 三种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的名言,用毛笔创作成一副书法作品,挂在 墙上自我鞭策。

“大家都觉得我跟‘打了鸡血’一样,不坐办公室,天天组织去海 上搞执法检查。那时候基层渔监没有执法船,只能靠租用港区的小舢板, 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但我心中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坚定认为,在当 时那种特殊时期,我们的执法检查力度大一些,检查频率高一点,安全 劝导及时到位,发生海难事故的可能性就一定会少很多。”郑德菊说。

一个人有决心去做一件事的时候,周围人都会一起协助他。当时, 郑德菊也才 20 出头的年纪,比他年纪大很多的同事,以及边防公安等 联合执法人员,都好像被他点燃了似的,全都一起忘我地投入工作。因 常年漂泊海上执法,不能按时吃上热饭,啃点干粮就点凉水下肚是常态, 郑德菊那段时间还落下了胃病。

有一次,在大渔港口巡查时发现一艘停靠岸边渔船着火,郑德菊马 上喊上同事拎起灭火器赶去灭火。事后大家才发现,那条船上还有煤气 罐,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当时冲上去灭火时没有想那么多,事后想起来才后怕。”郑德菊说,这次临危救火的事情,很快在群众中间 传开。“大家体悟到我们工作的真诚,后来那片辖区工作推进得很快”。

除了组织安全检查工作之外,郑德菊大力推进安全宣传和船员培训 工作。为了提高专业能力,他还考取了验船师的职业资格。因为专业教 员少,郑德菊常常自己上台授课,有时连续几天下来,嗓子都哑了。他 说自己因声带问题去上海做了手术,医生分析可能与那个阶段过度用嗓 子有关。苍南十里不同音,地方方言丰富,有闽南话、金乡话、温州话、 蛮话等,有的渔民不识字,连普通话都不会讲。郑德菊除了自学不同的 方言外,每到一个地方,还四处寻找挖掘当地会讲方言的船员培训师资 人才资源。“那时候讲课费很少,许多老师都是被我们‘三顾茅庐’式 动员来的。舥艚水厂老厂长吕加许就是其中一位,他以前是从事轮机维 修的大师傅,乐于助人,为人仗义,在群众中威信高,富有影响力,他 工作经验丰富,用蛮话方言讲课大受欢迎,很有点现在的网红效应”。

“那一代的渔民群众虽然拥有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但是大多不识 字,无法参加考试,存在‘考证难’的问题。”郑德菊说,为了解决这 个问题,在争取温州市主管部门支持的前提下,苍南船员考证采用口试 的创新办法。“当时全国都没有这个先例,我们为此跑了很多路子,向 上级打了多次报告,详细汇报当地的实际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 上级特事特办,批准了这种考试形式。”苍南原本一批目不识丁的渔民 也通过自选方言培训,通过方言口试形式,基本顺利持证上岗。

工作期间,郑德菊发现,许多渔民将身家性命都押在一条船上。“因 为风险较高,当时的传统保险公司不肯给渔民和渔船作保,国家农业部推出一项叫做‘船东互报’的制度,相当于渔民群体成立了一个互助基 金,遇到事故可以拿到一些保险赔偿。”郑德菊说,这个项目保费比较 低、理赔也很便捷,是抵御海上生产风险的一种好方法。所以,我们花 了很大力气去推广。郑德菊还因为这项工作成绩突出,获得农业部颁发 的“全国先进个人”。

郑德菊在苍南海岸线渔港监督站任职的近十年时间里,其管辖范围 的海上安全事故发生率逐年下降。采访中,他说那累也值了。

与村霸斗智斗勇 全力推动基层民主选举

2000 年,郑德菊作为县里第三批下派干部,被任命到龙港镇池浦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我下派到池浦村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村里复杂的宗族宗派关系 理顺,重新选举新一届党支部书记,让基层管理实现平稳过渡。”郑德 菊表示,“然而,这个事情相当棘手,上一任村支书因为“地基卡”事 件被村民举报继而辞职,村民因为宗族宗派和利益关系,已经四分五裂。 党支部选举也因党员人数未能达到党员总数的 80% 以上,每次选举总 是“流产”,新一任书记因此空置了三年。一些村民出于各种利益考量, 还把事情闹到北京,闹到中央信访办,闹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 为此,县里十分头疼。镇里也先后派了好几批工作组到村里进行协调, 但事情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郑德菊到任没多久,就有村民给了他“下马威”。当时一个比较有宗族势力的村干部过来报销发票,因为虚报价格,郑德菊明确表示不同 意。这名村干部十分生气,当场把一张凳子给砸了。“我一口气把他顶 住,不然没有威信,以后难以服众,也不知道哪里来的胆量,也不怕他 硬来,当场跟他拍了桌子。我说,这个凳子你砸坏了要照价赔偿,否则 我立马报案,而且要在村里公布这件事情。我是县里派我来的,县委县 政府就是我的靠山,你的靠山是谁?你要挑战就冲我来。”郑德菊说, 最后这个人向他“服了软”,他在当地的威信也借这次正面较量立住了。 “这件事教会我,只要没有私心,邪是不能压正的,正一定会胜过邪。”

“矛盾的发生,终究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利益冲突问题。”作为 一名“外来客”,郑德菊自掏腰包特意买了一辆摩托车,他每天骑车到 村头巷尾跟大妈、大伯、大哥们拉家常聊天,拜访老党员老干部,排摸 民情收集民意,建立感情拉近距离,汇总了大量村里第一手“情报”。

“我跟他们一一摆事实,讲道理。村里要想发展,就必须选出村书记, 否则带着后进村大帽子,原本可以享受的新农村政策都没办法落地。” 郑德菊说,他还打电话给在外创业的村民和党员,利用节假日拜访回乡 的党员村民,那一年交了一大批朋友。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郑德菊用了 8 个月时间,逐一做通了全村 32 名党员思想工作,让大家放下所有成见,把关注力集中到村集体发展上 来。支部选举最终迎刃而解。选举前一天,一位号称“第一牛人”远在 河北石家庄的党员连夜赶回来,说这次是必须给郑书记面子的。那次支 部参选率达 100%,现场采取无候选人直选投票的方式,顺利产生新的村支书。

那一年,郑德菊获得“苍南县优秀下派干部”的荣誉,在全县干部 大会上做典型经验介绍。 

发展地方旅游经济 创下台风“零死亡”奇迹

2001 年 12 月,郑德菊受命到苍南县炎亭镇担任副镇长。炎亭镇是 渔业大镇,同时又是海难事故最为频发的乡镇,县里是挂了红灯的。

“安全监管是系统性工作。其中一件事可以分享一下,我到任后不 久,就把海岸边杂货店的小老板发展成我们的‘线人’,协助政府关注 和报告海岸渔船的动态。该项制度有效遏制了渔民违规违法和带病冒险 出海的现象,年度安全事故发生率出现断崖式下降,直至归零。”郑德 菊表示。

炎亭盛产虾姑、梭子蟹、海鳗等海产品,如何保证海产品上岸后的 鲜活度,提高运输储存过程的存活率?郑德菊为此下了不少功夫,他主 导了镇政府与宁波大学海水养殖专家合作,成立专门的市级研究课题, 提高当地渔民的海产品暂养和运输技术,从而推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

2005 年,郑德菊提任渔寮乡党委书记。渔寮有着长三角地区最大 的沙滩,旅游资源丰富。然而,到任后的郑德菊却发现,由于前些年有 关部门对农家乐的大力整顿,除了三四家规模酒店之外,当地老百姓根 本没有机会从旅游业中赚钱,所以大家对旅游行业支持度不高,景区的 征地建设,群众大都很抵触。

为了解决旅游发展和当地老百姓钱袋子之间的矛盾,郑德菊及时向苍南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了这一情况,引起了县里的高度重视。时 任苍南县委书记章方璋专门到渔寮乡王孙村召开了 50 个县相关部门参 加的现场会,出台了支持渔寮渔家乐发展的专项会议纪要,明确了在保 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对渔寮的农家乐发展进行全面“松绑”。同时, 拨出专款对景区环境进行绿化美化,鼓励农房进行安全基本改造等。经 过整改后,渔家乐全面开门迎客,村民们靠渔家乐走上致富路,参与的 家庭年收入提高了十几万元。村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也产生了 180 度的 转弯,景区征地及相关配套建设顺利推进。

在渔寮期间,郑德菊积极推动当地民生项目建设,如兴建引水工程, 解决了困扰老百姓数十年的饮水难问题,还为渔寮争取到 4000 多万的 省级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开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渔寮乡政府性投资最大 的基础工程——渔寮码头系列工程……这些基础工程为渔寮的旅游业健 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6 年 8 月,十七级风力的超强台风“桑美”正面袭击辖区,渔 寮乡是苍南唯一一个“零伤亡”的海边乡镇。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其背 后应是郑德菊团队超强的风灾防范意识。毕业于浙江水产学院的郑德菊, 有着优于常人的防台知识储备和安全防患意识。

“当时,除了央视的天气预报之外,我们特地留意日本、美国和台 湾地区等媒体对台风的实时气象预报,实行信息全程跟踪。根据收集到 的信息,我预判这次台风的十级风圈比我们中央气象台预报的要小 1-2 倍以上,风圈越小威力越大,动能比一般台风大很多,杀伤力极强。” 郑德菊说,他马上和来乡里巡查工作的时任温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鞠 建林汇报自己的观察和初步判断,引起领导的重视。同时郑德菊花马上 召开乡里驻村干部会议,提前升级台风防控一系列举措,渔船全部提前 归港加锚,并要求驻村干部、连片干部悉数下村,在台风来临之前,确 保辖区所有群众都转移到最坚固的建筑物里面。

台风过后,满目疮痍,郑德菊又连续 20 多天全身心投入到灾后重 建工作。“当时我都累到发高烧了,没时间去医院,只好在办公室一边 挂吊瓶,一边继续指挥协调灾后工作。”郑德菊说。他的一边挂点滴一 边工作照片被来暗访的温州日报记者从窗外偷拍登在报纸上。

危难之中,让人最动容的是干群情深。在《浙江日报》2006 年 8 月 14 日 2 版关于抗击“桑美”特别报道中写道——8 月 10 日晚 8 时许, 渔寮乡党委书记郑德菊接到电话:3 公里外的联盟村有位妇女王细宝的 头被砸,血止不住!他大叫一声:“力气好的,跟我来!”乡干部纷纷 请战。正在乡政府楼里避险的 50 多位群众闻讯上来拦住他们:“太危 险了!你们不能出去!”双方僵持不下,郑德菊只能大喊:“救人要紧, 我是书记,大家让开!”随即带领 9 人驾车冲出去,一路摸黑移开倒在 路上的树木、石头。3 公里路,他们足足走了两个小时!郑德菊回忆起 当时被群众拦住的情形,仍很动情:“老百姓心里装着我们的安全,真 的很温暖!”

奋力金乡灾后重建 文明之风吹遍苍南

2008 年,郑德菊到金乡镇担任镇长。“桑美”台风期间,金乡镇辖区出现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死了 40 多人。“台风给金乡老百姓留下 了巨大心灵创伤,这种后遗症一直延续多年。我过来的主要任务,就是 完成金乡灾后重建,重树政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弥补这道因为风 灾而形成的巨大伤痕。”郑德菊说。当时,金乡镇的灾后重建工作十分 混乱,400 多间灾后违章建筑需要拆除,道路交通、环境卫生……一系 列工作百废待兴,镇政府还面临重大的财政赤字。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商议,郑德菊和同事决定先从征地搞建设开始 着手。他自己率先深入基层,到村干部家里吃便饭、到老百姓家中侃大 山,把每一项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巧妙攻破了许多历史遗留下来 的难题。“我觉得我们的老百姓最讲道理,记得其中一次土地拍卖之后, 单笔财政入账达 1.6 亿元。有人羡慕我一下子成为金乡历史上‘最有钱’ 的镇长。有了宽裕财政资金保障,许多拖延多年的民生工程才有了实施 的可能。”郑德菊称。

随后,道路畅通工程、新建多处公园、提升农贸市场、农房集聚建 设等,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在金乡拔地而起。金乡镇的综合排名在全县 也直线上升,并走在了苍南前列。

2012 年,郑德菊调任苍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县文明办主任。适 逢苍南县全面深入推进“省级文明城镇创建”,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把其列为“一号工程”,抽调各职能部门力量,在全县开展“两城示范  十镇联动”文明创建工作。

“我们对全县各乡镇的文明创建工作进行明察暗访,并采取排名制 度,每月排名垫底的乡镇,要上苍南电视台做表态发言。经过一番整治,全县的城乡面貌有了快速提升。”郑德菊说,以前苍南是全省有名的‘脏 乱差’,老百姓还编起顺口溜“车子跳,苍南(县城)到”。垃圾乱倒, 违章建筑多,广告到处贴,污水横流,城镇外立面杂乱,苍南县文明办 考核年年在全市排名垫底。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心以文明创建 和环境整治为抓手,打造浙江美丽南大门。经过我们两年努力,苍南文 明创建工作成功‘逆袭’,走在了全市最前列。时任温州市委宣传部副 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邱小侠曾评价说,苍南文明办创造了几个新突破, 一是工作人员的编制增加了 150%,支持力度真大;二是单年工作经费 新增 8000 万,全省罕见;三是绩效考核综合排名从原来全市最后垫底 变成全市的第一名,实在难得”。

除了城乡环境改善,苍南县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风貌也硕果累累。“诚 信老爹”吴乃宜等一系列正能量的故事,通过渔鼓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 的文艺形式走入千家万户;数千名义工组成的文明创建监督员,开始出 现在苍南街头巷尾,他们身穿“红马甲”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苍南, 文明创建全民参与,好人好事争相涌现。

2016 年,郑德菊担任苍南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除做好常规宣 传工作之外,当时正是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期,新媒体一时繁荣也一度 混乱。郑德菊为此提出创建了全市首个新媒体联盟组织,团结和引导社 会力量到“新媒体看苍南”系列活动中来,传播社会正能量,增加地方 美誉度。

持续学习投身文化事业 反哺家乡共推助学行动

在忙碌的工作中,郑德菊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工作期间,他先后 考入中央党校法律本科班、浙江省委党校文化学研究生班学习。后来, 郑德菊改任苍南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对文化领域深感兴趣的他,继 续投身社会公益文化事业,他受聘为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和省内一批知名文旅专家共同组织开展文旅融合发展论坛等活动。他自 诩“文化义工”。

从 2016 年开始,郑德菊开始参与公益助学活动。“一开始是朋友 邀请参与团体公益活动,结对子的孩子是嘉兴一名高中生,家里经济困 难,爸爸不在了,妈妈改嫁。孩子跟着 70 多岁的爷爷生活,被当地“关 工委”列入关爱名单,我后来就长期资助这个孩子,孩子考大学的志愿 我们也是商量着一起填的,现在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在嘉兴当地的卫生 机构工作,人很开朗。”郑德菊称,“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能帮助到 别人的成长,使其更加阳光、快乐地生活和工作,是我的福分。”

人人皆有反哺心。近年,郑德菊还跟几位同乡好友共同发起资助家 乡母校的困难学生行动,已先后对接了岱岭学校两批次共计 12 名学生。 “我每隔一两月都会回乡一次,去学校看看还能帮助做点什么,希望能 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真诚的陪伴者、鼓励者和帮助者。”

对于家乡建设和未来发展,郑德菊也有着美好的希冀。他说,在乡 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岱岭若能把本土畲乡文化和生态优 势挖掘好,开发好,文旅方面会取得很好效果。“比如,岱岭山清水秀,拥有一片澄澈天空,可以打造‘看星星,去岱岭’的旅游 IP……未来, 我希望可以整合一些专家资源,形成一个民间智库,也能为美丽乡村建 设,做一些策划和专业性指导。”

如今,郑德菊在杭州定居生活,他的妻子李少章毕业于上海中医学 校,从事康养事业。女儿郑一玮,出生于 1997 年,浙江大学宁波理工 学院新闻传媒学专业毕业,在杭州一家上市的互联网公司任策划专员。

在对待子女教育方面,他自称是一个相对较为开明的家长。“我从 小就有意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她自由生长。年轻人有年轻的 人的世界,她应该去体验这个世界的丰富和美好,保持善良勤劳的本质。” 郑德菊笑着说,如同当年他父母将这些良好品质言传身教给自己,他也 希望将这颗种子播种到女儿心里,代代传承下去……(高寒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