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为“金” 一“名”惊人
从辍学到童工,从打工到办厂,从生产到推销,从创收到维权,从 创业到创新,从境内到境外,他不停地蜕变、跨越、突破……郑存生, 用坚守和创新,赋能“金名”新生机。
因为对开关产品进行创新,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年入千万。他手 上拥有十几个专利,他曾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必须有一款创新产 品。正是靠着这股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如今,他 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做出口生意,产品远销乌克兰等近十个国家,年 销售额高达七八千万元。
他是典型的温州老板,文化程度不高,但肯打拼。他有着温州人不 服输的精神,也有着敢闯敢拼的斗志。他创办的“浙江金名电器有限公 司”因为大胆创新,在业内广受好评,其产品在市场大受欢迎,真正做 到了“金名”的初衷,成为温州开关的一张“金名片”。
极致追求 创新在心底悄然扎根
1969 年,郑存生出生于瓯海县永强区天河公社(现为龙湾区天河 街道)一户普通家庭,父亲是个渔民,靠大海谋生。小时候,家中并不 富裕,13 岁那年,郑存生早早辍学步入社会。
最初,他在一家打火机厂做零工,负责金属配件的生产。即使当时 做着最简单的工作,他的心思也远不止于此。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渐 渐摸清市面上各类打火机的金属配件结构,很快郑存生有了新思路,他 把市面上每个打火机都拆卸了一遍,细细研究它们的结构,取长补短, 最终将厂里的打火机进行创新设计,因他的这个想法,打火机的销量直 线上升。他的工资也涨到了一年两三百元,即使赚了钱他也会第一时间 把钱交给父母贴补家用。
打火机厂的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尝到了创新的甜头。
在打火机厂干了几年后,他来到舅舅经营的开关厂打工,负责做技 术研发。在这里,他又一次明白了创新的重要性。他改良生产了墙面开 关,胶木 75 型开关。这款新产品一经投用,在第一年便获利 160 余万元, 那会儿还是上世纪 90 年代,农村的一间房子不过就几百元,而百来万 元的获利着实给了这个有想法的年轻人一个大大的回礼,也给他带来了 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新这个词由此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而之后的一场打击,更是让 他对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拓宽产业链,他曾投资生产浴霸项目, 但由于是未曾涉猎的行业,他选择靠仿造市场上已有的产品。结果,显而易见,他投资失败了,一年亏损达到三四百万元。惨痛的经历给了他 一个深刻的教训:要想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唯有创新,靠仿造别人便永 远攻不下自己的山头。
敏锐果敢 做销售拿下 60% 份额
在舅舅厂里的那几年,郑存生详细掌握了生产技术,随后,他又马 不停蹄地开始涉足销售的活。在干销售这块,他是得心应手。当时,厂 里 60% 的销售份额都是他一人拿下的。按现在的话说,那是顶级的“销 售冠军”了。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成绩背后,藏着无数的心酸。
回想起那段岁月,郑存生笑了笑,轻叹说,“那时候真的太苦了。” 为了早点赶到市场,他要提前一天坐大巴车。那会儿的大巴车跟现在还 不一样,连把椅子都没有,只有一块木板就当坐凳了。从郑存生住的地 方到销售市场,车子得坐上一天,一路颠簸,人几乎都要颠散架,别提 有多累了。更甚的是,大巴车往往半夜两三点钟就到站,下了车,举目 四望,这座城市已早早入睡,只有街头昏暗的灯光、零星的路人在迎接 着他这位异乡人。
再摸摸口袋,囊中羞涩,他也顾不上那么多,在车站里随便找个地 方,凑合着睡一晚。“住宾馆要花百来块钱,我爸出海捕鱼一天也就赚 十几块钱,我哪里舍得去住宾馆。”郑存生说。在车站睡觉,冷还不是 第一位的,安全才是他最担心的问题。就怕睡熟过去,兜里的钱被人翻 走,因而,他只能半睡半醒,时不时还得提防着周边的人。无数个夜晚, 他都睡得不踏实。
只有等到清晨,天稍亮时,他才能稍稍松口气。带上开关产品,早 餐胡乱垫巴几口,开工!最开始跑市场那会儿,他靠的是多问多听。“产 品的市场在哪?客户在哪?批发商是哪家?”这些问题都要靠自己去问, 还要勤快,多跑多问,有时候商机往往就是跑出来问出来的。
和一般销售相比,郑存生干起销售更多了一份“小聪明”。在当时 开关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作为“后来者”,他一度挤掉对手已抢占 的市场,换上自己的产品。“这秘诀很简单,别人和老板打交道,希望 能多卖出一些自己的产品,我就去和底下员工打交道,请他们吃饭,送 些小礼品,他们自然就会把我的产品推给客户,有了这个渠道后,虽然 之前客户用的是别家的产品,但用了我们的产品后,就看不上别家的货 了。当然,这也要自身产品质量过硬才行。”郑存生说。
虽然干销售没多长时间,但凭借自己积累的人脉,加上对产品的熟 悉、流利的口才和真诚的交流,他一举拿下厂里 60% 的销售份额,让 人不得不佩服,“小伙子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其实,那个年代物资紧缺,产品更新换代慢,只要勤劳肯干,就 一定能干出成绩。”郑存生谦虚地说。这段打拼的日子也为他日后创业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敢于碰硬 打响温州第一个专利官司
1993 年,郑存生从舅舅的厂里出来单独创业。很快,“浙江金名电器有限公司”呱呱坠地。但初出茅庐,社会给了他不少的经验教训, 连着两年,他经营的厂子都在亏钱。
直到 1996 年,因为一个创新的想法,彻底改变了他的处境,让他 触底反弹。过去,家用开关通常是单层面板,这有个缺陷,不够牢固, 实用性不强,且视觉效果不佳。发现这个问题后,郑存生动了脑筋,他 尝试着给开关再加一层面板,从结构上改变它的牢固性,同时双层面板 在视觉上效果更佳。令人惊喜的是,经他改造后的复合式开关,一经推 出便一炮打响,五湖四海的订单如雪花般飘来,那两年他赚了上千万元。
第一次赚到这么多钱,27 岁的郑存生有点喜出望外。他买了镇上 第一辆进口车——本田小轿车,入手了大哥大手机,还给家里装了空调。 在上世纪,空调还是稀罕物,听说郑家买了空调,人人都想来看一眼。 “这是什么宝贝?怎么这么凉快?”村民们看着这个白色的庞然大物, 左摸摸右看看,好奇不已。
那会儿,郑存生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令他没想到的 是,危机正在悄悄来临。他推出的复合式开关广受市场欢迎,一些不良 厂家盯上了这块“肥肉”。各地工厂开始仿制这款产品,越来越多的冒 牌货流向市场,价格被一压再压。郑存生的货不再是紧俏品,销量持续 走下坡路,这对他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眼见市场上冒牌货越来越多,他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他 把两家仿制自家开关的公司告上了法庭,正式打响温州第一个专利官司。 那个年代,打官司并不容易,更别说是温州头一例的专利官司。为了打 赢这场专利战,他特意跑到北京,在那里待了半个多月,一边跑专利局一边取证,还要托人找关系。这场官司打了整整三年,最终以郑存生胜 诉、对方赔了 60 万元告终。
官司虽然打赢了,但对于另一些仿冒制造公司来说,不足以起到震 慑作用。这时,他又想了一个招,每次推出新产品时,他就设计两种结 构,把成本高的开关先投入市场,引“鱼”上钩;等对家仿造好这款新 产品上市时,他立刻推出第二种结构的开关,这种结构成本低,能一下 子抢占市场,而之前的公司只能干看着自己生产的仿制品被市场淘汰。 靠这种方法,他狠狠整治了一批仿冒制造的公司。
勇立潮头 再度创新打开海外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新开关产品开始源源不断地面世, 郑存生的公司又面临着新一波的冲击。
如何绝地反击?“还是要创新!”郑存生明白,若想破局,必须创 新。他的金点子多,怎么改怎么受市场欢迎,是他每天要思考的问题。 有时候拿着开关静下心来想一会儿,脑子里就有新思路,偶尔在坐车的 时候也会灵光一现。更多时候,他会请一些外行人来提意见,让他们站 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指出不足,还真别说,有时候就是靠着这些“外行” 的意见让他有了思路。比如,开关用久了外观会变难看,塑料制的底座 用久了也容易弯曲。于是,他想到升级外观,将塑料底座换成铁架子, 铁架子不仅牢固而且成本低。这款经过改造后的开关面向市场时,再次 受到顾客认可,收益直接翻番。
更重要的是,这一次,他拥有了定价权。“过去,市场由客户来定价, 厂家必须降价卖。但是,我推出的这款新开关就可以涨价,因为市场需 求量够大。”郑存生自信地说。除了来自顾客的认可外,同行们对他也 是佩服不已。“存生这人看着傻傻的,脑子是真的活。”同行们夸道。
积累经验,大胆创新,郑存生靠的就是这股子劲头。在他的创新之 下,如今,他已经拥有了十几项专利。在他的办公室里,由中华人民共 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专利证书罗列成一排,有外观设计专利证书, 有实用新型专利证书,时间跨度从 1996 年到 2019 年。“带面板盖的墙 壁开关”、“双联开关”、“一种方便转换方向的开关或插座”、“墙 壁开关或插座的螺丝防掉落机构”……横跨二十多年,十几本证书见证 了他在捍卫知识产权路上付出的汗水和努力。
为了让自己一直保持创新的精神,他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年必须 推出一款创新产品。虽然如此,但有时候生意场上的变化总是让人捉摸 不透。在千禧年后,郑存生决定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在几次的出国考 察后,他发现海外市场利润空间大。于是,他决定进军出口贸易。要摸 清海外市场的情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出国他就以旅游的名义去 走访市场,看看外国市场所需要的开关该怎么做。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考察后,他正式打响第一战,战场就在广交会。 经过改造后的产品在广交会上一经推出,便一炮走红。在同类型的展位 中,他的“浙江金名电器公司”总是门庭若市,围满了最多的顾客。他 的第一战打得彻底,打得漂亮。在获得认可后,“浙江金名电器公司” 的产品远销乌克兰、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等国,出口生意为公司每年带来七八千万左右的销售额。
乐于奉献 公益事业风生水起
生意场上的大获成功,让郑存生更有能力去回报家乡。只要村里有 需要,他都是第一个带头捐款。1994 年台风来临,郑存生的老家蒲门 村离海最近,受灾最严重,光是村里因台风去世的人就有 19 位。事后, 村民们发现,天灾虽不可避免,但用泥巴围起来的海堤坝被冲毁是导致 这次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于是,大家伙儿商量要用水泥重造堤坝, 守护村庄。紧跟着,一场募捐活动在村里开始了。
郑存生率先捐了 5 万元,在上世纪 90 年代,5 万元不是笔小数目。 事实上,那会儿的他也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生意亏损,资金一度周转 困难。但听说村里有需要,他二话不说,带头先捐了款。有了他身先士 卒,村民们也纷纷跟着出钱出力,堤坝得以顺利修建。从那之后,再遇 台风天,蒲门村也不用受堤坝被冲毁的困扰了。
在蒲门村,只要提到为村里做公益,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存 生。“存生这孩子心地好,懂得感恩,出钱永远是最爽快的。”老人们 夸道。过去,村里要建一个老人乐园,供大家休息、听戏、打牌,听说 这个消息后,郑存生毫不犹豫捐了 3 万元。“有这么个好地方给老人休 息,这是件好事啊,再说村里的老一辈们都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现在 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情也是应该的。”他说。
郑存生捐款有一个特点,他不愿意做捐最多的那个人,而是把钱分别署在家人的名下捐出去,以至于大家都不知道,其实他才是那个捐最 多的人。“我们做好事不求名不求利,就是为了一份心意。”他坦然地 说道。
事实也是这样,苍南岱岭郑氏要修建一批有着 300 多年历史文物保 护价值的古墓,他带头捐出善款,又把部分善款挂在父亲和弟弟的名下。 包括本次出版的《郑氏风采录》一书,也是靠着他率先出资的 5 万元, 才启动了这个项目。郑存生还认领了文成县南田镇二源小学三个贫困学 生,连续十几年承担其从小学到高中期间的学杂费、住续费和生活费等, 他还计划供他们上完大学。
回首郑存生的创业历程,他的身上浓缩了一代温州人的故事。“敢 为天下先、特别能创新”,新时代的这份温州人精神,在他的身上得到 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同时,他还有一份独属于这座“温暖之州”辐射的 善良,即使功成名就,也不忘反哺家乡养育之恩。(薛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