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存君

祖孙三代坚守三尺讲台 用情书写乡村教师初心

上世纪 40 年代,祖父郑祖文从平阳师范学校毕业,在雾城小学担 任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后任岱岭中心校校长 20 年,学识修养受人尊敬; 上世纪 60 年代,父亲郑德树投身教育事业,还担任了扫盲干部,挨家 挨户动员扫盲,任岱岭中心校书记直至退休;1992 年,郑存君接过祖父、 父亲手中的教育“接力棒”,如愿走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为学生奉献 自己的光和热。

教育情怀,世家风范。郑存君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传道、授业、 解惑”的家风传承,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在教育一线,奉献着青春和汗水, 用责任和信念演绎着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动人的故事。

祖父任岱岭学校校长 20 年

提起郑存君的祖父郑祖文,苍南县岱岭畲族乡无人不晓:“他是我小学的校长!人很好!”

郑祖文出生于 1930 年,从小就是村里的聪明孩子,学习成绩优异。 1948 年,18 岁的他从平阳师范学校毕业,进入当地的雾城小学成为一 名教师,教学语文。4 年后,教育教学能力拔尖的郑祖文被调至蒲城小 学当校长。

在大家的印象中,校长郑祖文身上散发着“温良恭俭让”美好品质, 给人的感觉是温文尔雅、和蔼可亲,而不失沉稳睿智。郑祖文酷爱文学, 尤其是古文,每天都要看书、看报和练字,经常手抄诗词。与人谈论起 诗词来,更是神采飞扬,对诗词的掌握可以说已经到了脱口而出的地步。 在教育管理上,一如他的为人,待学生平易近人,学习上又能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渐渐地,学校形成了爱读书、乐读书、想读书 的良好风气。

1958 年,老家的岱岭小学升格为岱岭中心校。1962 年,因家庭原因, 郑祖文向上级请示,从蒲城中心校调回家乡学校,出任校长。在他担任 校长的 20 年里,郑祖文一点点为学校添砖加瓦。1977 年,学校增设 1 个农中班;1981 年又聘请幼师,增设了幼儿班,扩招的举措让更多家 乡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文 革”期间,学校曾一度瘫痪,无法正常教学,郑祖文作为校长又遭受批 斗,但在他的带领下,学校老师们尽量减少派系斗争对学生学业的影响。 在一次次的抗争和坚守中,岱岭中心校受冲击最轻、影响最小。

父亲挨家挨户动员扫盲

“在我心里,他是一位合格的父亲,自我 14 岁时母亲去世,他既 当父亲又当母亲,没有再娶,一心一意地照顾我和弟弟。从同为教师来 看,我认为他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有渊博学识,有教育情怀,令人尊敬。” 今年 72 岁的郑德树说。受父亲影响,郑德树和弟弟郑德元也进入了教 师队伍,成为教育路上的“追梦人”。直至现在退休多年,他们都觉得 教书育人是幸福美好的,是带给人温暖与力量的。

1964 年,14 岁的郑德树通过努力学习,独自一人从岱岭到马站上 初中,继续追寻读书梦。当年的大山里,大家务农为主,文化程度普遍 较低,别说读大学,就是高中毕业的也是凤毛麟角,能读到初中已是难 得。那年,整个岱岭畲族乡包括郑德树在内仅有 5 人考上初中。

1967 年,郑德树读完初中,响应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再次回到了家乡岱岭,参加生产劳动。

1971 年,因岱岭中心校师资力量薄弱,初中毕业的郑德树被学校 聘为代课老师,补充师资,1985 年才转为正式教师。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 他还担任专职扫盲干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多数劳动人民被剥夺了 受教育的权利。岱岭畲族乡的文盲还比较多,提高村民们的文化水平尤 为重要且迫切。扫盲就是办夜校(扫盲班),需要组织未能读完小学, 或根本没有上过学的村民上课、识字。根据要求,脱盲的识字量要达到 1500 字。”郑德树说。

首先得动员村民来上课,郑德树拿着扫盲名单,每天走村入巷,挨家挨户上门动员大家来上课。他动员的对象不仅是文盲,还有适龄儿童。 有些家庭不重视教育,不愿送孩子来读书,而让孩子放牛、割草,干农 活;还有的家庭重男轻女,家里子女多,优先送男孩上学,让女孩从小 在家帮忙做家务。

大多数对象比较配合,愿意来上课识字。碰到不重视的,郑德树无 奈,只能一遍遍劝说:“现在大家都识字,就你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以 后怎么办?”在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下,村民们也理解了文化的重 要,一个个点头答应。那一刻,他欣喜若狂,比谁都高兴,“识字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郑德树说,有的村民住得远,最远的位于鹤顶山腰,海拔近千米, 距离岱岭中心校有 10 多里路。以前没有轿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他 得徒步一个多小时到孩子家里去。“山上的孩子读书是真艰苦,他们住 得远,凌晨就得起床上学,一路上就打着手电筒、提着灯笼。”郑德树 心疼地说。

到了晚上,郑德树也没闲着,为了脱盲工作经常“白加黑”。夜校 人手不足,他便兼职夜校老师上课,教村民认字。

“山区的教育就是需要竭尽全力,特别是孩子有出息了,乡里就有 希望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郑德树把自己奉献给了学生,有着强烈 的责任感。他介绍,经过全乡动员后,共有 100 多人恢复了学习,全乡 的脱盲率从 60% 达到 95%,大多数村民都能写自己的名字了。

1994 年 7 月,怀赤诚之心、无私奉献的郑德树担任学校书记,直 至退休。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郑德树说,岱岭的村民淳朴善良,有着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所以教师能安心教学,立德树人,学生也能认真 学习,提高文化素养。

他接力传承教育情怀

郑存君出生于 1974 年,他从小在教师家庭成长,对祖父、父亲的 倾情奉献看在眼里,在家风熏陶下,年少时就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当一名人民教师。

上世纪末,岱岭中心校教学条件相对艰苦,两层的教学楼破旧,由 瓦片覆盖的屋顶还有些破损,一到下雨天,有些位置还会漏雨,滴滴答 答。“学校很难留住年轻老师,因为条件太差了。有一次,新分配的老 师来学校看一眼就走了,怎么劝都不愿意。”在乡村学校干了一辈子的 郑德树,希望儿子也能留在家乡当老师。

从平阳师范学校普师专业毕业后,18 岁的郑存君遵从长辈的愿望, 回到家乡,在岱岭中心校当小学语文教师,第三年担任初中语文教师。 他也有一个平凡而不简单的理想,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点亮农村孩子 的人生梦想。

不大的教室里,黑板上的粉笔字承载着孩子们的希望,同样寄托着 郑存君的期待。乡村孩子家庭比较困难,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郑存君 既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经常对每个学生进行 家访。

一次,他偶然得知有一学生的父亲患重病,无力支付学费,便主动向学校提出,由他来承担该生的学杂费。郑存君省吃俭用,每学期掏出 几百元,默默地资助了该生两年。郑存君在家访中,了解到班级学生可 能因家庭困难面临辍学,他便又送上了学费。“如果我不出手,他们就 面临着辍学。我能够帮助他们,就很快乐,很温暖了。现在想起来,可 能就是作为教师的一份爱吧。”郑存君对教育充满了热情,对学生的爱 是发自内心的。 

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在郑存君看来,学生就是他的一切。 1998 年,郑存君的脚趾生疮溃烂严重,需要住院治疗,但他却执意要 去学校上课。郑存君说,这是他带的首届学生,而且是九年级毕业班, 马上就要中考了,如果他请假了,学生就要换老师上课,一下子不一定 能适应,他实在不放心。同为教师的父亲郑德树十分支持儿子的决定, 郑存君的九年级班在三楼,那段时间郑德树每天早上 背着儿子爬楼梯, 将他准时送到教室。郑存君忍着脚痛,坐在讲台边细致地讲授着每一个 要点。那一年,郑存君带的班级发挥得非常好,班里 80% 学生被普通 高中录取,多人考上重点高中,并有一名学生考上了苍南中学(马站镇 仅有 4 人),在马站乃至苍南全县引起反响。“不夸张的说,我听到结 果时热泪盈眶,我为我的学生感到骄傲。”郑存君说。

2004 年 7 月,郑存君调至苍南县灵溪镇第一中学任教。从乡村到 县城,他坚守人民教师的本色,舍己忘我、爱岗敬业。三十多年来“两 点一线”,“我不在家,就在学校,不在学校,就在去学校的路上”。

从教三十年,郑存君也担任了三十年班主任工作,在教学工作中不 断探索,形成了自己的育人特色,做到“亲”“勤”“导”“严”“细”, 并自行设计一种“自我完善储蓄”学生管理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学会感恩,从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到了灵溪一中后,郑存君带的首届毕业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甚 至破了学校记录。他所带的九年(9)班共有 15 人公费考上温州中学、 苍南中学,并有 10 人考上苍南中学择校生,普高升学率达 100%。至今, 他带出的班级多届考取省一级重点高中人数常突破两位数,常位居全校 首位,特别是最近的 2020 届所带的班级,22 人考取了温州中学、苍南 中学、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等省一级重点高中,再次刷新学校记录。

回顾郑存君的教学生涯,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 2009 年评上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0 年评为县名班主任,2012 年评为 灵溪镇首届十佳教师,班级多次评为县、市文明班级。期间,他坚持在 岗学习进修,获得温州师范学院中文本科毕业文凭。郑存君有三十多篇 教育教学论文、案例,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刊物发表或获奖。

“当老师时,学生说我对他们很严厉,但毕业后却明白并记得老师 的好,常常来看我,感谢我当年的严厉。有一次,他们要去外地上大学, 特地约在一起来看我,说不放心我一个人在苍南,我听得眼泪都掉下来。 学生的爱是我永远的财富。”采访结束时,郑存君深情地说道。(周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