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德扬

孝老爱亲的好家风代代相传

在苍南马站一带,提到郑德扬一家,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这家 人的优良家风:爷爷郑仁寿仁爱传家,看病抓药不论穷富;父亲郑梦梯 以孝治家,为母冬暖被窝、夏扇蒲扇,称得上“马站第一孝子”;郑德 扬兄弟手足情深、同气连枝,在照顾父母亲这件事上尽心尽力,用爱陪伴。

家风可谓是一种无言的教育,通过三代人的传承、发扬,孝老爱亲 的家风已深植于郑德扬一家的心中。家中的每一个人在平淡点滴生活中, 用爱诠释着文明家风,他们的言行也真真切切地感动着邻里亲朋,共同 谱写出家庭和睦有爱的最佳样本。

爷爷郑仁寿:看病抓药 仁爱至善

郑德扬 6 岁时,爷爷郑仁寿就过世了。关于爷爷的故事,郑德扬都 是听爷爷的学徒、周边邻里说起的。“大家都说我爷爷热心助人,为人善良,他的故事我想用两个词语来表达,一个是爱心,一个是孝心,这 两点最为打动人。”郑德扬说。

19 世纪末,郑仁寿在马站老街中心开设了一家“郑仁寿国药店”。 郑仁寿奉行“仁爱行医”,对穷人更是宽厚。他了解到有部分邻里街坊 手头拮据,生病也买不起药、舍不得买药,便交代手下学徒,如果碰到 有人急着抓药救人,就算没钱给,也让对方先把药拿走,赊着事后再还。 他对学徒说,药钱讨不回不要紧,治病可不能耽误时间。

临近年关,药店会派人出门讨账。郑仁寿又特地交代学徒,如果看 到欠账人家里仍有病人,实在给不起,讨账就先缓缓,而且还要告诉对 方,如果家里还需要买药,尽管来药店。有时碰到人家拿着收割的稻谷 来还债,郑仁寿连连拒绝,便勾账免了:“稻谷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他 们肯定是没钱了,无奈之下才拿稻谷抵债,如果把稻谷都给了我们,他 们过年可能连饭都吃不上了。”

郑仁寿内心的善良与宽厚,不仅表现在为穷人赊账抓药上,还体现 在宽容他人的过错上。郑仁寿平时以诚待人,在村子里德高望重,爱看 戏也很懂戏,村里请戏班表演,都会邀请他来“挑戏本子”。在那个年 代,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戏班如果唱戏走错位、唱错词,要罚他们 再补唱一场戏。一次,戏班在村里表演唱错了词,被村里人听出来了。 有村民向郑仁寿求证,郑仁寿反问大家“打算怎么办”。村民说“按规 矩要罚一出戏”,郑仁寿听后不紧不慢道:“仙人打鼓也会出错,何况 凡人呢?”村民听了这话连连点头称是,不仅尊重了他的意见,更是纷 纷感慨他的善良与仁慈。

戏班班长因为此事,特地买来猪蹄膀送到郑仁寿家中表示感谢。郑 仁寿婉拒道:“我家里有吃的,不必给我。而戏班人多,条件艰苦,你 把猪蹄膀拿回戏班炖熟,每人也能吃上一口……”

郑仁寿的一生,一言一行都体现着仁爱与善良,良好家风不知不觉 地影响着子孙后代。

想到爷爷,郑德扬印象最深的还是爷爷奶奶夫妻恩爱、孝顺长辈的 故事。郑仁寿和妻子谢慈善是娃娃亲,妻子比他大 3 岁,两人十多岁时 遵父母之命结婚成家。虽是父母之命,但郑仁寿与妻子十分恩爱,从未 红过脸。而且,郑仁寿思想开明,通达事理。妻子谢慈善嫁到郑家的十 多年间未有生育,邻里乡亲传开了闲话,劝郑仁寿另娶生子,传宗接代, 赓续香火。郑仁寿听到后断然予以拒绝,并严肃批评这种错误说法,自 始至终为妻子撑腰,不让她受一点儿委屈。更重要的是,郑仁寿夫妻俩 在“孝”这件事上志同道合,对双方父母都很孝顺,携手悉心照顾长辈。

父亲郑梦梯:孝心之举 感动全城

从爷爷郑仁寿到父亲郑梦梯,郑德扬一家的良好家风始终围绕着一 个“孝”字。郑梦梯更是数年如一日,将心比心呵护长辈,用实际行动 践行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他也因此在苍南当地被称为“马站第 一孝子”。

“父亲对长辈的体贴周到、无微不至,我是亲眼目睹的。”郑德扬 说。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亲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长辈的衣食住行。只要与长辈相关的事,他都想在前头,办得特妥帖。

自 1948 年,56 岁的郑仁寿过世后,郑梦梯怕母亲孤单,更是全心 陪伴。比如,一到冬天,他感到被窝冷,怕母亲挨冻,晚上会提前钻到 被窝里,用自己的身体将被窝捂暖,才让母亲去睡,后来家里条件好起 来了,父亲就用热水袋暖被窝;到了夏天,他提前给母亲挂上蚊帐防蚊 虫,睡前给她打蒲扇;看到好吃的会想到带给母亲享用,如果外出看到 美食,也会特地去买给母亲尝鲜;吃饭时,第一筷菜先夹给母亲,添饭 时等母亲先添加;晚上主动给母亲洗脚,帮她剪指甲;早晨起来为母亲 梳头、敲背、洗衣服;白天陪她散步、聊天、吹牛……

郑梦梯不仅对自家父母孝顺,对家族里其他长辈们也始终保持敬爱。 他得知住在苍南赤溪的老丈人去世,担心丈母娘独自一人生活不便,也 不想让妻子担心,便将丈母娘接到家里一起生活,亲自照顾,呵护陪伴。 姨妈(母亲的妹妹)的女婿参加革命牺牲了,郑梦梯不忍老人生活孤独, 也将其接来家里共同生活。从此,郑梦梯的家中有了老母亲、丈母娘和 姨妈三位老人。

家人间的不离不弃和相互照顾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感动着十里八乡 的人们,曾闻名遐迩。也在郑德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 记……

三兄弟:互敬互爱 谦让友爱

郑德扬今年 78 岁,在家排行老二,上有大哥郑德民,下有弟弟郑德盛。“小时候看着一家人互敬互爱,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我们三个 兄弟自然而然传承着父辈的孝爱美德,孝顺长辈,关爱同辈,疼爱小辈。 这不是习惯,而是刻在骨子里的做法。”郑德扬说,孝老爱亲的好家风, 人人效仿,代代相传。

父亲对郑德扬三兄弟的学习很重视,经常督促他们要多学习多读书, 将来成为社会有用的人,为家族争光,也为国家作贡献。哥哥郑德民从 小爱学习,没事就爱看书读报,那时家里药店经营普通,生活拮据,一 度难以负担德民的学费,差点辍学。可郑德民铆足了劲要走出大山,他 思前想后,对父亲说,希望家里卖掉一间房供他读书,他长大后不要家产。 父亲咬咬牙,卖掉房子供孩子读书。郑德民也很争气,初中毕业后,以 全县第一名成绩考上平阳中学。1959 年考入浙江大学五年制机械制造 专业。1964 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同济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硕士生导师、教研室副主任等职。他长期从事机械制造教研工作,为国 家科研作出重大贡献,深受领导和师生赞扬。著有《画法几何习题集》《工 程画法几何学》《机械设计制图手册》《载重汽车挂图》等,论文有《关 于正投影图三维画的探讨》《关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制造能力的探讨》 《图学与美学相互渗透之探讨——兼论工程图学与设计的关系》等。郑 德扬和郑德盛留在苍南工作。

长大后的兄弟三个兄友弟恭,在照顾父母亲事上尽心尽力,从不计 较。郑德民留在上海工作后,郑德扬、郑德盛主动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 任,谁也不曾抱怨过一句。郑德扬记得,1999 年,母亲到上海看病住院, 他和弟弟陪同,家住在上海的哥哥把他俩的吃饭、住宿、用车等包办得妥妥当当,让他们省了不少心。之后母亲康复出院,回到了苍南灵溪。 为了方便到医院复查,他们将母亲就近安排住在弟弟家。但德扬细心想 到弟弟有高血压,不好日夜照顾,身体吃不消,他自己便每天晚上到弟 弟家,在母亲床边支一小床,睡在边上照顾。

“我们都一直欢迎父母来各自家里住,但父母想住哪里就住哪里, 我们兄弟都陪他们。”郑德扬说。2007 年大哥去世后,父亲深受打击, 执意要回到老家苍南马站生活。郑德扬和郑德盛尽管已在灵溪定居,依 然作出安排,两人轮流到马站陪伴父亲,每人一个月贴身照顾。如今, 兄弟俩已经 70 多岁了,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一家的孝老爱亲家风对 子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孩子内心充满了爱,也很懂事、很 孝顺、很善良。

当人人夸赞郑德扬一家三代“以孝治家”十分难得,郑德扬、郑德 盛谦虚地回应道:“我们只不过是做了一点该做的事。”(周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