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肩膀扛起人生大旗
在苍南县矾山镇,提起老郑,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有口皆碑的“金 牌老娘舅”。“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老郑。”老郑干调解工作已经 二十年了,他先后组织调解民间纠纷各类案件将近 1000 起,调解成功 率高达 98%。因出色的调解工作,他曾获评“温州市最美人民调解员”。
翻看老郑之前的人生履历,他出生贫苦,小时候的他当过挑夫,打 过童工,做过生意,干过杂活。参加工作后做过茶农,学过经商,办过 企业,当过干部,企业退休后又干起调解工作。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精一行。他“走过人生风雨路,尝尽酸 辣苦甜果”,平凡中蕴藏着非凡。
一肩挑起生活重担
老郑本名叫郑德进,生于 1947 年。小时候的他,是过着苦日子长大的。在他十一岁那年,父亲不幸因病去世,家庭失去经济来源,他还 有三个弟弟,分别为九岁、六岁、三岁。他利用学校周六、周日放假, 跟着母亲,去挑砖、沙、石子和干些杂活,贴补家用。1960 年,13 岁 的他小学毕业,离开校门,为了家庭生活,不得不休学赚钱糊口。俗话 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此家庭重担也就落在他头上。
矾山地处矿区,只要肯出力,赚钱的门路还是有的。例如:矾矿基 建用的建筑材料如砖、灰、沙、石子等需要靠人工搬运,以路程长短按 重量计费,一天也能赚几角钱。休学后,他开始干了这项工作一年多。 后来听说,到矿洞内挑矿石能多赚钱,就去井下将开采的矿石从井底运 至洞口。有一次在挑运过程中,因洞内没有照明灯光,自带的煤油灯被 风吹熄灭,一块石头砸到身上,致使下肢骨折,当时鲜血直流,三个月 躺在床上无法走路,至今仍留有五公分长的伤疤。
在当时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物品的流通全靠人力来挑运,矾山 的物资供应大部分靠赤溪、马站、前岐等地提供。这些地方距离矾山有 二十五至三十多里,搞长途运输挑工收入较高,挑一担也可供全家三天 生活。从中墩、前岐的码头上,把黄鱼、带鱼等海鲜挑到矾山出售,可 卖个好价钱。往往是海水涨潮船上岸时马上起运,途中要慢跑前行,不 得停歇,既怕海鲜变质,又要赶上集市时间,常常早出晚归,披星戴月, 当起了挑海鲜的挑夫。
聊起那段苦日子,他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 15 岁那年,正好元旦 部队过节,他接到一个活,有 100 多斤重的黄鱼从矾山挑到鹤顶山山尖 给驻军部队会餐用,鹤顶山海拔近 1000 米,从山脚到山顶走上一趟得花两个多小时。那天矾山出发时阴天,没有带雨具,很不凑巧,挑到半 路突然下起大雨,全身湿透,冒雨前行,在经过山峰时,寒风刺骨,雨 像豆子一样打在脸上,人被吹得全身麻木。双脚不听使唤,他咬咬牙, 还是硬撑着一步步往上挪,好不容易到了部队所在地,他已经被冻得直 打哆嗦,手脚也失去知觉。好在部队的解放军看到他这样子,赶紧把他 接进院子里,打起火炉过了半个小时,他才慢慢缓过来。
当一名挑夫,好体力是最关键的。那时正逢国家困难时期,经常吃 不上饭。他是非农业户口,粮食定量供应,为了全家生活,把发来的布 票、粮票都拿去卖掉,买点米糠、番薯丝、藤干、菜叶充饥。有一次, 他从马站挑一担鱼干到矾山,矾山到马站路程要四个小时,带去一点干 粮在马站就吃光;因家庭条件差,营养不良,体重只有 80 来斤,挑上 近上百斤的货物,当走到坑门岭时,山高岭陡,他眼冒金星,脚酸手软, 肚子饿的吱吱叫,到了半岭路亭歇下,几次想挑起往前走,像泰山压顶 似的,脚就不听指挥,到山边找点水喝下充饥也不起作用,依然打不起 力气。过了近一小时,有一位好心的过路人看他如此情景,便帮他把东 西挑到坑门岭顶。他无奈去坑门岭头找郑氏同宗,向他讨一碗番薯丝饭 吃,才完成了这单体力活。
干挑夫的这段日子,虽然苦却也磨练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他后 来一生的艰苦奋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给他留下不少后遗症,因为 年少时专挑重担,加上营养不良,身高只有一米六二。不过,这丝毫不 影响他日后的发展。
一肩担起工作重责
在郑德进 18 岁那年,响应政府“上山下乡”号召,他去了矾山镇 知青茶场。该单位是浙江省唯一的知青安置点,共安置知识青年及社会 无业人员共 1050 人,下辖十六个分场,一个井巷开山工程队,他被分 配到南下分场参加生产劳动。他在此单位吃苦耐劳,积极肯干,没几年 就从一个小职工升任分场场长。他没有背景,靠的就是实干和敬业。刚 开始,他对茶叶管理没有经验,怎么种植、施肥、除虫、修剪和茶干初 制加工等一窍不通,只能靠自己自学探索。为掌握技术管理,他就去市 场上淘书,只要和茶叶有关技术资料,都自费买回研究。他白天在分场 参加体力劳动,利用休息时间自学,有时候晚上学习到深夜才睡觉。
凭着这股子钻研劲,他渐渐从一个茶叶“小白”变成半个专家。随 着时间的推移,一九七六年他升任知青茶场副场长,分管十六个分场的 茶叶生产,一个关键的难题来了,茶场的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一直无法 提高。在基层摸爬滚打的经验告诉了他,茶场效益提高不了,主要是工 人的积极性无法调动,管理措施没跟上。于是,在任场长三年期间,他 对茶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在分配政策上,改变原来靠按月发 工资为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以分场为核算单位鼓励大家翻土、施肥、 除草等,提高茶叶产量来增加农户收入。其次,在制度管理上,发动各 分场场长每个月去检查各个分场当月布置的生产,任务完成情况,实行 奖罚制度,当月兑现。第三,在竞争机制上,对面积过大管理不过来的 茶园,进行末位淘汰。在他的带领和引导下,各分场加强了对茶园的管理,特别是对低产量茶园的更新改造,茶场效益有了起色,茶叶产量有了提 高,年产茶干从一九七六年的 400 多担,增加到一九七八年的 700 多担, 效益翻了近一倍。同时,农户们的收入也相应提高了,大家干活的劲头 也就更足了。
一九七九年,为了扩大知青就业门路,茶场管委会研究决定,将郑 德进从原来分管茶叶生产调去创办企业。他根据自然环境的优势和人力 资源的有利条件,先将原来十间沿街的茶叶加工厂厂房改造成商业店面, 办起“知青饮食商店”,经营酒楼、早点、冷饮,招聘矾山名厨掌勺, 录取各个分场女知青为服务员。继而,办起“知青综合商店”,经营烟酒、 五金交电、日用杂货、土特产、建材等,又录取一批年轻女知青当服务 员,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一九八零年,他再次把原五间沿街的知青茶场 办公楼底层打开,装修为商业店面,办起“知青百货商店”,经营服装、 百货、小商品、文具等。三个商店先后共安置 45 名知青,后经矾山镇 人民政府批复同意,将原三个知青商店合并更名为“矾山知青商业经营 部”。郑德进首任商业经营部党支部书记兼经理。
一九八零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上山下乡知青回城若干问题 的通知”下达时,正逢平阳、苍南分县,近千人的知青回乡就业工作, 难以落实。苍南县政府作出决定,将矾山知青茶场集体转型升级更名为 《矾山知青农工商联合公司》。此时,他升任为副经理,分管公司下辖 的井巷工程队、商业经营部、明矾综合厂,并兼任矿建公司第十工程处 党支部书记。
众所周知,井巷工程有两个特点,一来收入利润高,二来危险系数大。但在当时,公司为了发展需要向外拓展业务,作为一名党员,他选 择担起这个重责。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井巷工程行业竞争激烈,该公司的 工程业务受到严重的冲击,他把工作重点放在井巷工程上。根据形势的 发展,即对原来的分配形式进行改革——实行个人承包责任制,他亲临 现场,驻守湖南省江永县铅锌矿工地。
有一次,他下井检查工作,正遇工人在井下施工,因巷道通风条件 差,产生的二氧化碳未及时蒸发,一位工人在井下遭遇二氧化碳中毒。 重度昏迷,危急时刻,说时迟那时快,郑德进二话没说,他冲进去和另 一位工人背起那名工往外走,通过 500 米 30 度斜井和 1000 多米平巷, 加上还背着人,他自己连气都喘不上来。到井口呼吸新鲜空气,等了一 个小时,这位工人才苏醒过来。
一九八七年,企业改制,他来到湖南省郴州市黄沙坪铅锌矿任项目 部经理,承担该矿井下开拓、采准、安装等施工任务。有一天,在平巷 掘进施工过程中,遭遇岩石破碎带,巷道顶板突然大量塌方,一位工人 林某某被埋在其中,接到通知后,他立即组织抢险队伍,亲自带队到现 场指挥,采取堵漏、支护、排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连续作战,虽找到 了这位工人,但面目全非,鲜血染红地面,已无生命特征。作为工地负 责人的郑德进,亲自为逝者更衣,包扎好伤口,移送到殡仪馆等待其亲 人的到来。因当时通讯交通不便等了四天,他一直陪护在遗体身旁,为 尸体加换冰块,观察遗容,直至遗体火化,处理好一切后事,让其随家 属满意而归。
一肩扛起调解重任
多年来干工程的经验,让他对矿难的情况、赔偿熟稔在心。矾山是 苍南县劳务输出的创始者,也是该县唯一的一大经济支柱,承包工程遍 及天下,同时也发生过大大小小的矿难事故。郑德进退休前,在企业处 理过不少的工伤理赔案件,他自己的亲弟弟也是在矿难中死亡,他有切 身体会和感受。所以,在调解工伤事故和理赔过程中,要多为弱势群体 着想,尽量做到公平、合理,努力做好维权、维稳。
干调解,最讲究一个“正”字。2015 年 8 月,苍南某矿山井巷工 程公司在河北承建的井巷工程施工过程中,因打眼遇到巷道工作面的残 眼引爆,致使两名四川籍工人双眼全部失明。事发后,其亲属和律师多 次来苍南与涉事公司交涉,却一直未果,不得不向苍南县政府投诉。郑 德进接此案后,经过深入了解,一直调解不下的原因是,用工单位已为 他们办理工伤保险,应按规定可以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但 他们想要一次性获得全额赔偿,不想按月享受伤残津贴待遇。情况明了 后,他对受伤者进行有关工伤赔偿的法律法规教育,又建议他们向有关 单位和律师咨询,知道自己能够获得哪些项目的赔偿,另外向涉事公司 详细解释了保险条例按规定赔偿费用,所产生的依据和计算标准。就这 样,在他的调解下,双方各自作出让步并达成一致,最终有效化解了这 场矛盾。
“调解是一门艺术。”干调解多年,这是他一直放在心头的话。“调解矛盾纠纷,不能单靠胆量和勇气,而是要以情服人,以理服人,以法 育人,做到把情、理、法三者有机融合。”
2013 年,矾山镇发生一起突发事件,当地人朱某在为母亲办理丧 事的过程中,到墓地一名帮工突然晕倒死亡。事情发生后,死者亲属情 绪激动来到朱某家,要求按工伤标准赔偿还扬言要抬尸闹事。他接手了 这场纠纷,在调解过程中,他运用民间风俗处理的办法,从双方的社会 关系入手,与当事人进行沟通,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在不涉 及死者死因和责任区分的情况下,以困难慰问金的方式解决纠纷,化干 戈为玉帛。
在别人的眼里,调解是一项“无权无钱跑断腿,没吃没喝磨破嘴” 的苦差事,但他却不这么认为。“调解工作虽然清贫繁琐,但若辛苦一 人,能为社会带来和谐稳定,为千家万户带来安宁,值得!”
在他的桌头上,《民法典》《工伤保险条例》《人身损害鉴定与赔 偿》这几本书已经快被他翻烂了,只要有空,他就会学习法律知识,让 调解更专业。因出色的调解工作,2016 年,郑德进被评为“温州市最 美人民调解员”,2017 年,他所在的苍南县人民调解委员会被中华人 民共和国司法部授予“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
幼年时,家境贫寒,他一肩挑起生活重担;成年后,他奉献岗位, 一肩担起工作重责;退休后,他又抱着对调解的无限热爱,一肩扛起调 解重任,在平凡的人生轨迹上,做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成绩。(薛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