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德旺

一心为村民谋福利的“温州好人”

渔民、三轮车夫、压机工人、老人协会会长……这四种身份彼此并 不交叉,相互关联性较小,但生活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蒲门村的郑德 旺,却能将这四种“角色”完美融合,呈现一出出精彩的演绎,诠释一个个奋进的故事。 

在七十余载的岁月历练里,郑德旺经历多工种、体验多行业,但无 论“扮演”哪个“角色”,他都诚恳以待、一心付出,收获了大家的一 致肯定与广泛赞誉,更是一举摘得“温州好人”荣誉称号。近日,郑德 旺接受笔者采访,畅聊过往人生。

二十余年捕鱼谋生养活妻子儿女

郑德旺居住的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称“经开区”)天河街道蒲 门村,现在生活着近 2000 名郑氏后代。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部分郑氏族人陆续从平阳岱岭(今属苍南)搬迁到此,代代繁衍至今。在家中 落座后,郑德旺为笔者泡上一杯西洋参茶,思绪开始回到少时:“我是 1950 年 8 月 25 日出生的,一直都生活在我们村里,没想到都住了这么 久了。”

1958 年 9 月,郑德旺过完 8 周岁的生日不久,开心地踏入了校门, 开始在天乐小学(现为天河第二小学)读书学习。作为家中六兄弟姐妹 中的老大,他享受了长子的“特殊待遇”,顺利读完 6 年小学,学到的 普通话、基础数学等文化知识如今依然受用。“那时候家里很穷,弟弟 妹妹都只念了几年书就出来工作了,我算是读书最多的一个,小学毕业 后去山边放羊、放牛,赚点钱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郑德旺还清楚地 记得,辍学“工作”2 年多后,他在亲戚的介绍下,从山边走向海边, 开始做起了捕鱼捕虾的渔民。

那时未满 20 岁的郑德旺,最开始只敢在近海处打捞些小鱼虾,随 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开始驾着机动船前往深海捕捞。 一天下来,辛勤所得的海产品会被水产公司统一收购,偶尔还会有些剩 余海鲜留着零散售卖或者给家人“加餐”。捕捞海产品常常日晒雨淋, 但一年可以赚取近千元,郑德旺唯有咬紧牙关、苦苦坚持,以此谋生养 活了妻子与三名子女。

做了 20 来年渔民后,在知天命的年纪,郑德旺不得不面临新的选 择——由于近海处台风灾害频发,外出打渔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出于对 家人负责的态度,郑德旺从驾船变成了驾车,放弃渔夫这一行干起了驾 驶机动三轮车载人、载货的营生。

干一行爱一行的他,坚持做了 10 年三轮车夫,后在政府的引导与 规范管理下,不得不放弃心爱的“三轮卡”,留在家中当起了电线插板 胶膜的压机工人。随后又一个 10 年眨眼而过,郑德旺在 60 岁时迎来了 退休,但是闲不住的他,偶尔还会做些散工贴补家用。让人意想不到的 是,退休后的郑德旺却真正迎来了发挥个人才干的“高光时刻”……

高票当选老协会长筹建农贸市场

时间辗转来到 2010 年,郑德旺的儿女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本来 可以携手老伴畅享无忧晚年生活的他,却选择了一份为村民谋福利不求 回报的公益事业。

“那一年,我们蒲门村老人协会要选会长,老人们把想要选的人的 名字写在白纸上,大家再统计选票,得票高的人当选。”郑德旺回忆说, 当时有 100 来人参加投票,其中有 70 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写上了“郑德旺” 三个字,他因此众望所归地被选举为新一任会长,扛起了为老年人谋福 利的重担。当笔者询问他胜选的优势时,郑德旺微微一笑,缓缓吐出一 句话:“我这个人呢,做事比较认真,什么事交到我手上,我就要把它 干好,可能是因为这样,大家觉得我比较靠得住吧。” 

当选会长后,郑德旺不负村民所托,筹办的第一件民生实事就是建 设蒲门村农贸市场。“经开区苍兰路这里有块地是村里的,以前是一个 垃圾场,我想着那边外来务工人员很多,如果能建个菜市场,生意肯定 不错。所以老人协会打了报告给街道,又找了工商部门审批,终于成功新建了一个 1100 平方米的农贸市场。”郑德旺讲述了构思建设农贸市 场的过程。

由于前期资金未能及时到位,郑德旺还自掏腰包垫资十几万元用于 农贸市场建设。郑德旺一边介绍,一边带着笔者前往市场实地参观。笔 者看到,农贸市场里有 60 多个摊位,以售卖肉类、蔬菜类产品居多, 市场四周还设有药店、超市等店铺,顾客众多、生意繁忙,已成为当地 群众一个重要的商贸集聚点。

市场建好后,郑德旺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继续奔波在市场 的日常维护与运营管理上。今年以来,新冠疫情一轮接一轮在全国各地 暴发,郑德旺带领老人协会的老人们定点定时在市场出入口轮流值班, 承担起测量体温、检查口罩、登记信息等任务。因为每天需要三人值班, 所以郑德旺每隔四天就要轮到一次,但他始终没有任何怨言。2020 年 疫情发生至今,蒲门村当地并未有过任何一例因防控不到位而引发的感 染病例。

为老年人谋福利获“官方认证”

在老人协会一众老年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蒲门村农贸市场的租金收 入节节攀升,如今一年可以获得 160 多万元,为提升村内老年群体的生 活保障夯实了经济基础。不仅如此,“一直在路上”的郑德旺还不断寻 找突破口,持续为老人协会的创收出谋划策。

2012 年,他将目光瞄准了位于经开区滨海十六路的“迎海阁”。“‘迎海阁’原来是 5 间单层木结构的寺庙,我们进行了设计与重修,建成了 现在大家看到的 11 间三层半砖混结构的大阁。”顺着郑德旺的指引, 笔者看到了不远处的“迎海阁”,其门口挂着“道教协会天河蒲门迎海 阁”的牌匾,一楼商铺林立,二楼以上是宗教场所,兼具宗教参拜、日 常消费等功能。“迎海阁”一楼 11 间店铺均已出租,每年每间可以获 得 2 万元的租金收入。

近年来,郑德旺又开始着手改造蒲门村“娘娘宫”,预计可提升年 附加值 30 多万元,进一步补贴村内经费开支。蒲门村的老人生活待遇 与老年保障日益提升,60 周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可以领取 5000 元养 老补助金。“老郑做事认真负责,一心为大家。村里选了好几次老人协 会会长,最后都是他当选,说明大家都很信任他。”采访时,笔者偶遇 几位村民,大家都对郑德旺竖起大拇指,夸赞不已。

郑德旺的优秀事迹还获得了“官方认证”——2019 年 2 月,天河 街道党工委公布“美丽天河人”评选结果,郑德旺成功入选,成为蒲门 村当年唯一一位获得该项荣誉的村民。“美丽天河人”评选活动,要求 参评村民有德行、有才能、有成就、有声望,长期参与或支持乡村建设, 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得到群 众普遍认可,评选结果颇具含金量。当年 4 月,郑德旺还一举荣获“温 州好人”的荣誉称号,成为传递正能量、提振精气神的温州市级“最美” 代表之一。荣誉来之不易,但郑德旺却看得云淡风轻:“我其实就是闲 不住,想着可以帮大家的地方就多帮帮,我们在一个村里生活,很多人 都是姓郑的,其实就是一家人,就应该和和气气、互相帮助。”

两父子事迹突出齐齐入选风采录

繁忙的工作之余,郑德旺还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养大了三名子女。 孩子还小时,郑德旺长期在外打渔,每次回家总会悉心教育、敦促子女 认真学习:“学校里学过来的都是真本事,知识是可以陪着你们一辈子 的,你们只有努力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

郑德旺的两个女儿已先后嫁做人妇、相夫教子;儿子郑存植学习刻 苦、奋发有为,是蒲门村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一步一个脚印从 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温州机场集团的温州航空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主持工作),充分展现了郑氏族人抓住机遇、务实开拓的奋斗精神。 由于郑存植个人事迹突出,他也成功入选《郑氏风采录》的采访。郑氏 后代人员众多,能够从中脱颖而出,在圆谱中记述个人成长发展故事的, 只是其中少有的杰出代表。而像郑德旺、郑存植两父子这样同时“上榜” 的,更是少之又少。

退休后本就忙碌的郑德旺,今年又多了一项“新工作”——负责协 助处理郑氏圆谱的相关事宜。只要有空,他就会前往当地文化礼堂,帮乡亲一起核对信息、完善资料、登记造册,于他而言,这项“工作”是 目前的重中之重。“圆谱十年才一次,苍南岱岭的郑氏宗亲付出了很多 心血,他们任劳任怨、踏实肯干,我们必须全力配合。我也希望郑氏后 代能够团结一心,共同振兴郑氏家族。”接受完笔者的采访,郑德旺又 匆匆赶到文化礼堂,继续忙碌于圆谱工作……(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