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榜

郑祖宣

听党话跟党走 献芳华写春秋

19 岁入伍,24 岁入党,一腔热血签下“生死状”,主动请战抗美 援越战争,积极做好“三支两军”工作……因表现优异,屡受表彰。青 年时期的郑祖宣,可谓恰少年风华正茂,苦以修身,不负青春不负国。

退伍回乡,历任公社人武部长、党委书记、区信访室主任、镇人大 主席等职,在郑祖宣看来,职位不大,却与民生相连,工作平凡,也能 成就非凡。在公社、乡镇干部岗位上,他总是尽心尽责,以一名共产党 员的身份带头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年轻人应该到国家需要的地 方去”“ 听党话跟党走,党的号召就是我的志愿”,这些都是郑祖宣 的真情实感。

回忆几十年的峥嵘岁月,今年 77 岁的郑祖宣一再朴实地说道:“我 一辈子没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就是老老实实遵纪守法,组织把我安排 在什么地方,我就尽力干好该干的事。

光脚上学的执着 磨刀不误砍柴工

1944 年,郑祖宣出生在平阳县马站区岱岭乡(今属苍南)一个贫 苦的农民家庭。父亲是普通的农民,母亲是淳朴的家庭主妇,郑祖宣是 长子,家中还有 8 个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仅靠着父亲微薄的务农收入, 日子的穷困可想而知。

日子穷又吃过不识字的苦,父亲郑时攀希望孩子们都能读书,用知 识改变命运。但是,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差,他又不想让长子一直读书。 “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他希望我读几年书,会识字记账就行,把更多的 上学机会让给弟弟妹妹。但是,我自己很想念书,多念一些书总是好的。” 郑祖宣说道。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候家里穷,没有书包,郑祖宣 就找了一块土布简单地包着课本去上学。“乡里的小学只有 4 个年级, 读完 4 年级后只能转到马站小学接着念。”郑祖宣说,从家里到马站小 学大约 3 公里路途,他每天上下学都是光着脚来回的。不是因为没鞋穿, 而是怕穿坏母亲给他纳的布鞋。所以那时每天上下学,郑祖宣都是把布 鞋小心地收放在包里,到了学校或回到家里才舍得拿出来穿。一般一双 布鞋郑祖宣可以穿一年,一直到穿得不能再穿才舍得扔。“当时我的成 绩算不上出类拔萃,但我相信勤能补拙。”1959 年上半年在马站小学 毕业后,郑组宣顺利考上了矾山初中。虽然家里困难,父亲不太支持, 但所幸奶奶很支持。“初中需要住校,要准备棉被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奶奶就把布票和钱给我,并嘱咐我安下心来好好读书。” 同年下半年,郑祖宣如愿入读矾山初中,考虑家里的经济负担,每个周末郑祖宣都是 不回家的。他在矾山中学附近的矾矿工地,找了份零工——挑矾石,贴 补家用,一天最多挑七八十斤,挣一元多。“当时贫农是有助学金的, 一月 3 元,可见 1 元是笔不菲的收入。”

但好景不长,由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1960 年,家里被生计所迫, 刚上初中不久的郑祖宣无奈结束学业。“那时候没有粮食,我们差点就 饿死了,一大家子人,一餐才 9 两粮食,根本不够吃,我母亲都是自己 挨饿让孩子们先吃的。”从 1960 年下半年开始,郑祖宣参加生产队务农, “那时我算半个劳动力,可以帮着减轻家里的负担。” 

 激情燃烧的岁月 向死而生为国冲前线

1963 年冬,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郑祖宣带着简单的行囊来 到了福建野战部队 84 师 250 团 1 营 2 连服役,从此开始了他 5 年的部 队生活。谈起参军的初衷,郑祖宣坦言:“很简单,我喜欢念书但那时 已经没有机会,部队是个大学校,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加上我从小对军 队生活就有向往,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参军了。”

部队生活紧张而忙碌,入伍的第一年每月的津贴费有 6 元,懂事的 郑祖宣,除了留点零钱,自己买点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其它的全都 存起来,寄回家。游子在外,这是他想到的力所能及帮衬家里的事。作 为一个新兵,军队的训练生活紧张枯燥,“刚入伍时,我就告诉自己无 论怎么苦都要坚持下来。”郑祖宣适应得又快又好。在大练兵运动中(大比武),射击、刺杀、投弹、单兵进攻……他样样表现出色。1964 年 的福州军区统一考核中,郑祖宣还荣获特等射手称号。“我看得到就能 打得到打得准,可能是有些天赋。”在部队期间,四次被评为“五好战 士”,唯一一年没评上还是因为生病了,不符合身体好的标准。服役期 间,郑祖宣还多次受到团、营、连嘉奖。因为优秀,又识字,郑祖宣在 当时的一大群士兵中脱颖而出,在连队里当上了文书。

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在郑祖宣仍止不住的热血澎湃。 1965 年抗美援越战争,部队征兵上前线,那时 21 岁的郑祖宣想都没想 就报名了。“当时没想过害怕,没想过个人得失,没考虑自己生死,为 国家冲锋在前义无反顾,那时社会上全是学雷锋学焦裕禄,一心为公的 氛围很浓,我们随时准备把生命献给祖国。” 

报名时,每个人都要写一份决心书。如今的他仍清晰地记得,当时 咬破自己的手指,在决心书上盖下鲜红的印记。其实,那就是一封“生 死状”。一个连队抽几个人去,当时部队每个士兵几乎都报名了,知道 自己没选上郑祖宣还失落过一阵子。虽然没有去成,但对这段经历他刻 骨铭心。

赤诚不改的初心 平凡人干好平凡事

到部队当兵的第 3 年,即 1966 年 5 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 (简称“文革”)开始。1967 年 1 月,“文革”进入了“全面夺权”阶段, 全国各地党政群公检法机关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同时生产停滞,各地武斗成风,社会秩序混乱。为了稳定局势,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号召,解放 军正式介入“文革”。郑祖宣所在的部队,参加了“三支两军”(支左、 支工、支农和军管、军训)工作。

郑祖宣在福州铁路分局“支左”。“那时比较混乱,驾驶员怕有造 反派,不敢开火车,我们就在列车里为旅客的安全保驾护航。”当时福 州铁路有去厦门、南昌、北京 3 条线路,郑祖宣大多是在列车车头做护卫, 或是在列车上宣讲中央的文件,宣读毛泽东语录,讲解雷锋精神和焦裕 禄精神。危险的情况时有发生的,“记得一次行程半路上,列车停靠时, 有造反派想强行上车,为保护好乘客和驾驶员,我们持枪与之对峙,寸 步不让。”

1968 年郑祖宣在部队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支 左”的工作之余,郑祖宣会把当时停课无所事事的学生组织起来,给他 们上毛泽东语录课。因为出色的工作表现,郑祖宣是当时所在连队里, 少有的几名被留在福州铁路公安分处工作的士兵,可惜后来形势变化, 阴差阳错回不到部队,也没法留下工作,1969 年 3 月 16 日,郑祖宣在 福州无奈退伍。“当兵的几年虽然很辛苦,但我受益良多,对后来工作 和生活都有帮助。”

退伍回乡后,郑祖宣担任岱岭公社东宫大队革命领导小组副组长, 大队党支部书记。1971 年被招干,任马站区人武部干事;1972 年任岱 岭公社人武部部长,不久晋升为岱岭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委副书 记;后调任信智公社党委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城门公社党委书记, 马站区委信访室主任。1992 年撤区扩镇并乡,郑祖宣担任马站镇首届人大主席主席团。在各公社、乡镇干部岗位上,郑祖宣总是尽心尽责, 把工作干在实处,为群众利益发声。

在信智、城门公社工作期间,由于郑祖宣工作抓得紧,全社工作大 有起色。当时桃山大队党支部被平阳县委定为学习样板,发出“平原学 西桥,山区学桃山”号召。长期的采矿作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 破坏,为此信智公社结合上级部门给的任务和指标,开始大面积种植油 桐树,在修复生态的同时,留下珍贵的林业资源,公社造林的成功,得 到县林业部门的表扬;在渔业生产方面,当时在政府无资金支持的情况 下,信智公社带领渔民自己融资造船,抓渔业生产,也是收获了一片叫 好声。

郑祖宣担任马站区委信访室主任时,认真受理群众的来信来访和来 电,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一时解决不了的,也及时给予说明、 解释和安抚。他还参与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平反工作容不得差错, 要细致。那时我们既要去档案馆查阅史证,还要找人证,记录好口供。” 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郑祖宣一再表示,“我一辈子没做什么轰轰烈烈 的事情,就是老老实实遵纪守法,组织把我安排在什么地方,我就尽力 干好我的工作。”

特殊材料的推荐 鼓励知识青年去部队锻炼成长

在郑祖宣丰富的工作履历中,担任和兼任岱岭公社人武部长 6 年的 出色工作,值得细细分享。那时郑祖宣负责的是管理民兵和每年的征兵工作。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 后消灭富农剥削,是当时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说起每年冬季公社的征 兵任务,郑祖宣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的征兵,政审方面很严,唯‘成 分论’很严重,我们大多是从贫下中农里征兵,这就导致了在本就文化 程度不高的社会背景下,征到的士兵学历普遍都很低,有的甚至不识字, 而这些士兵到部队后,后续大都很难有较大的发展,提干不易。”

敏锐注意到这个现象,并认真分析原因的郑祖宣,尝试做些不一样 的工作。对如何高效选拔出合格优秀的兵员,提高兵员征集的整体质量, 郑祖宣将工作做得细致,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做法。按照常规,公社党委 只会出具政审材料,给征到的兵员带去部队,但是那些年岱岭公社征集 到的兵员会有另一份由郑祖宣手写、公社党委盖章的“特殊”材料。这 份材料不仅包含征到兵员的家庭出身,还包括其本人学习、生活中的表 现,以及其个人的发展潜力等。每份“特殊”材料的背后,都凝结着郑 祖宣实地走访的负责和认真。“我希望我的这份材料能帮助这些兵员进 入部队后,被快速全面的了解,一些‘好苗子’能得到更好的有针对性 的培养。”

对于入伍后的新兵,郑祖宣还会时常写信了解他们在部队里的情况, 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锤炼自己。郑祖宣担任和兼任公社人武部 长期间,认真执行征兵条件和要求,严格把握兵员准入关。同时,鼓励 和支持知识青年去当兵,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成长,为国防建设多做贡 献。1976 年初,该公社送出去三个兵员,其中一个就是高中毕业生。 该青年也很争气,先后入了团入了党,1978 年下半年还考上军队院校,毕业后晋升为军官。后来转业地方工作,经过多个岗位历练,成为县级 领导干部。这足以证明郑祖宣的远见卓识和慧眼识人才。

郑祖宣至今仍记得一名叫林光华的兵员。“当年他是 16 岁的高中生, 严格来说,不符合年龄条件,但他家里和本人参军意愿强烈,所以按照 规定适当放松了条件。这个年轻的孩子当时被分到了辽宁,在那里当一 名工程兵,这是一个很辛苦的兵种,我就经常写信鼓励他。”1991 年, 郑祖宣在深圳再次见到了林光华,几经磨砺成长,此时的他已经是一名 优秀的工程师了。

勤俭朴素的家风 一件衣服穿一二十年

2004 年郑祖宣退休后,还时常配合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用他自 己的话说是“退休不褪色”。郑祖宣膝下有两男一女,朴素正直了一辈 子,对孩子们教育最多的话是:要正直做人,勤俭持家。郑祖宣是这样 说的,也是这样以身作则的。“部队的几年生活教我正直、节俭,我对 物质不怎么讲究,生活中对吃穿都很节省,一件衣服没破就一直穿着。 我的衣服很多都是穿了一二十年的,孩子不要的衣服我能够穿的,就会 拿来自己穿。”

善良、热心,是乡里乡亲、亲朋好友对郑祖宣的一致印象和评价。 对此他只说“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没做什么值得一提的大善事, 就是力所能及的能帮的帮一下。” 退休后的郑祖宣,不喜麻将、扑克 等娱乐活动,但他依然没有闲着,在发挥余热帮助他人的同时,热衷于帮忙整理宗族事务。

宗族扫墓祭祖历来是一件大事,但退休后的郑祖宣发现,郑氏有一 处位于深山里的祖坟,历经岁月沧桑,进山道路破烂,道旁荒草杂草丛 生,到此处墓祭的岱岭郑氏后人稀稀落落。为此,郑祖宣牵头发起了郑 氏大型清明墓祭活动。通过查找联系方式,挨家挨户动员,响应者众多, 那年的清明节,岱岭郑氏共包了二十几辆车,约有两三百人参与墓祭活 动。“现在的每年清明节,都有不少岱岭族人前去扫墓,表达对郑氏祖 先的缅怀”,看到族人能团结一致,同叙宗谊,郑祖宣心满意足。

据记载,岱岭郑氏是从福建搬迁而来。为了寻根问祖,更好地完善、 修订宗谱,2007 年郑祖宣陪同郑氏宗长郑祖贵等人,带上族谱专程前 往福建永春县寻找老祖宗的蛛丝马迹,为宗族尽一份心力,郑祖宣很是 开心。(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