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能保家卫国 文能赋诗立卷
以不懈的奋斗踩出坚实的足迹
【人物名片】
郑维国,1954 年 10 月参加工作,1955 年 4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平阳县渔寮、信智、南坪、马站公社(乡镇)党委书记,平阳县水产局党组书记兼局长,中共南麂岛工委书记兼岛办事处主任,岛军民联防委员会主任,苍南县农业机械局党组书记兼局长等职。在职期间,先后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民兵模范、民兵独立营优秀教导员等荣誉。
退休后,曾任苍南县渔民协会顾问、县农业局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县农机总站廉政监督员、县机关离退休干部学习组组长、政协苍南县第七届文史委委员、政协县第八届文史委特邀委员、县委整党办公室机关联络员及马站、赤溪、矾山区 ( 镇 ) 整党联络组组长等职务。
“年青未识经书好,晚岁才将史学研”“平生淡薄明心志,一片精诚学哲贤”……翻开耄耋之年老人——郑维国的人生履历,一生好学,乐于奉献,是他工作生活的最好注解。2021 年 7 月,他获得中共中央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
他幼年历经苦难,却通过勤学苦练,用知识改变了命运。从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在乡、镇 ( 公社 ) 或海岛工作,还是在平阳县水产局、苍南县农业机械局工作,他一贯认真负责、坚持党性、严于律已、甘于清贫,被领导和群众誉为“廉政干部”。退休后,他继续发挥余热,先后主编出版 30 多卷 ( 本 ) 地方文献和人物志,共 800 多万字,建立“苍南地方历史文献”和“郑维国家庭档案”100 多个宗卷。郑维国家庭也被评为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浙江省“书香家庭”。
苍南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苏庆明在郑维国《往事回眸》( 第二卷 )的序言中写道:“老干部那种为保卫海防、抗台抢险、突击任务,而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那种为追求光明与进步,历尽艰难坎坷而不悔的理想主义精神;那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勇拼搏、不计名利、任劳任怨的艰苦奋斗精神;那种为社会公平正义,而严于律己、甘于清贫的廉洁奉献精神和那种为献身谱牒、志书编研工作,而退而不休、孜孜不倦的“老黄牛”精神,一定会让我们深深震撼,也必将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幸福、美丽苍南,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宝贵经验和不竭的精神源泉。”
历经苦难 牢记党的培育恩
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郑维国说,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对知识的渴求从未间断。
1933 年 8 月 16 日,郑维国出生于平阳县赤溪镇信智村(今属苍南)的一个贫困家庭,上无片瓦,下无分田,家中仅有 1 间茅草屋,2.5 亩甘薯园。一家 5 口的生计全靠父亲当渔工的微薄收入。尽管一家人勤劳节俭,但在当时国家内忧外患的环境下,生活仍是难以为继。
郑维国 7 岁时,父亲送他到信智小学读书。9 岁时,家中遭遇不幸,母亲去世,父亲生病,家贫如洗,郑维国被迫弃学回家,挑起了生活重担。10 岁时,他到邻村韭菜园海滩为渔主打小工 ( 将船上虾皮抬下,洗去污泥杂质后,取点虾皮当报酬,让他父煮熟晒干换点钱来维生 )。11 岁那年,父亲病情加重,在饥寒交迫之下,父亲无奈只能将他 13 岁的姐姐给邻村黄姓做了童养媳,又将他 6 岁的妹妹送给邻居何传局当养女。此后,父子相依为命。那时候条件差到什么程度呢?郑维国说,严冬寒风刺骨,他身穿破烂棉袄,身盖破碎棉胎,夜间冷得不行,只能加盖棕衣勉强入睡,而每天的餐食,也只能吃到半饱。
在苦难日子里,郑维国始终没有放弃学习的念头。他家有两位好老师,一位是他父亲郑步修 ( 尊海小学堂毕业 ),另一位是他堂兄郑维足 ( 信智高小毕业,中共地下党员 )。郑维国一直跟着他们,没有间断学习。1941 年秋,抗战时期,其父通过关系,送他进本村抗战夜校读书,直到1946 年解放战争爆发,村里夜校停办。在父、兄的教诲下,他白天劳动,利用雨天、夜间和空余时间在家勤学苦练:没有纸笔,就利用山上的石铭代笔,石头、石壁、门板代纸,在父兄教习下从村民们的姓名开始学习,逐步学会识字。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村里办起冬学、夜校,他不论工作多忙 ( 时任村民兵中队长 ),劳动多累,风雨无阻,积极坚持学习。直到他正式参加工作时,文字考评鉴定可识字 2 千,看报纸、读文件、写通知等基本都会。之后,他经过中共平阳县委党校、温州行署干校、中共温州地委党校多期培训教育和中共浙江省委社教工作队的两年多培训学习,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保家卫国 做忠诚的守护者
因为吃过旧时代的苦,郑维国格外珍惜新时代的甜,保家卫国,爱国爱党,成为他不断前进的力量。
郑维国说,从当民兵开始到国家干部,他一路走来离不开党的培育。1949 年 4 月 24 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家乡迎来了解放,人民当家做主人。同年 8 月,郑维国参加信智村民兵组织,先后任村民兵分队长、中队长等职。1960 年 4 月 18 日,郑维国还出席全国第一次民兵代表会议,受到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等领导接见合影,受中央军委、国防部表彰和奖励。
“党的恩情永不忘!我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只有勤恳工作,保家卫国,才能回报党。”郑维国抚今思昔,在当民兵的过程中,有几件事令他至今难忘。
1954 年 10 月 22 日凌晨,盘踞在浙江大陈岛国民党残部胡宗南部队1 个加强排 60 余人,用 2 艘军舰和 1 艘登陆艇作掩护,兵分两路登陆扰乱。当第 1 条船的国民党官兵刚入信智岙外湾,被民兵发现,报告给郑维国( 时任信智民兵中队长 ),他和民兵林维昆火速赶到乌岩山部队报告,并率领民兵配合驻军部队,经过 2 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俘虏敌官兵 3 人,缴获轻机枪、冲锋枪、卡宾枪 3 支 ( 挺 ),子弹 500 余发,手榴弹 10 枚,电台 1 部。信智乡民兵被温州军分区司令部授予“英勇机智的信智乡民兵”集体称号,郑维国、林维昆、蔡存芳、黄中绸、陈孝树、黄中言等6 人被分别荣记个人二、三等功称号。
1958 年 9 月 4 日上午 11 时许,11 级以上台风在信智登陆,海潮内灌,山洪暴发,郑维国 ( 时任信智乡党支部书记 ) 带领民兵抗台突击队 30 多人,带着麻绳顶着大浪游到海尾岙,将 2 条绳抛于渔船上,大家用尽力气将渔船拉回来,渔船即刻毁坏下沉,看守渔船的 11 名渔民被安全救上岸。突击队员刚回到岸上,12 级台风正面袭击信智,乡政府三层办公楼被刮毁,砖木纷飞,并压倒信智供销分社门市部,信智村刘元评被压在物料堆中连声求救,郑维国带领突击队员冲进危房救出刘元评。此次台风登陆造成全乡死 1 人,伤 56 人,倒塌民房 500 余间,毁船 50 余只。郑维国家的房子也被刮倒,卧床在家的病父被邻居救出。关键时刻,郑维国以大局为重,顾大家丢小家的精神,体现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1976 年 11 月 5 日上午,信智大队武装民兵排和公社机关武装民兵排,在信智外湾进行手榴弹实掷。投弹时新民兵刘远亦由于心慌,引弹脱手,拉了火的手榴弹落在郑维国脚边。紧急关头,郑维国一边大声命令民兵卧倒,一边迅速果断地一脚将手榴弹踢开,并随即卧倒,手榴弹在不远处爆炸了,弹片泥沙落了他一身,在场的 30 多名民兵安然无恙。
1977 年 2 月 15 日《浙江日报》一文刊载:“军民一条心,海岛筑长城 解放军野营来到我们公社,我们要热情接待子弟兵。”文中写道,信智公社党委书记郑维国同志冒雨带领民兵,挨村挨户借铺板。黑夜里,山岭崎岖,加上大雨一淋,行动更不方便,老郑肩背铺板,在下坡时,一不小心滑倒了,浑身是泥,手脚都被石锋划破了,鲜血直流,但他没吭一声,爬起来继续再走,一趟、二趟、三趟……一块铺板虽然小,情谊深。每一趟都透着人民群众和地方政府对子弟兵的一片心意阿 ! 战士们瞪着郑书记那饱经风霜的脸庞,再看那铺上厚厚垫草的铺板,非常感动。连队政治指导员周士彬同志代表全连干部战士,走向前去紧紧地握住老郑的手说: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关怀,我们一定要把它化为动力,提高警惕,决心以新的胜利报答党和人民对我们的关怀。
坚持调研 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
郑维国工作以来坚持读书学习,深入实践搞调查研究。“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郑维国说,自己凡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首先就是进行调查研究,记录一个新地方的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人文和社会风情等。他至今还保存着发黄的 30 多本笔记以及建立的苍南历史文献 100 个档案。他经常想着“当官一时红,文章千年在”,力所能及为当地历史文化做一些贡献。
1970 年 12 月,他调任马站公社 ( 镇 ) 党委书记,他一到任就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白天跑田头,晚上伴灯头到深夜。他在马站公社工作整整 2 个年头,经全社干部、社员共同的努力,1971 年实现第一年粮食亩产超纲要,平均亩产 897 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马站公社因粮食征购基数高,远远不能达到社员口粮水平,郑维国在当时马站区委书记曾善都的支持下,向中共平阳县委写了报告,反映“马站公社历年征购任务重,社员口粮偏低”,要求政府调整任务,减轻农民负担。1972 年,中共平阳县委、县革委会同意马站公社的报告,从 1970 年粮食征购任务 139.28 万斤,调整减至 68.50 万斤,减免了49.18%。农民拍手叫好,欢呼共产党万岁,使国家、集体、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得到了妥善处理。
郑维国于 1980 年 1 月调任中共南麂岛工委书记兼岛办事处主任。南麂地处偏远,许多人来了就想走,但郑维国为了在岛上安心工作,把自己的家属都接到岛上,以岛为家,以苦为荣,为以后来岛工作的同志树立了榜样。上岛报到后,郑维国即与有关同志深入渔村、部队、小岛、渔场、岙口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岛上的渔业、养殖、军民联防等情况,梳理出工作重点,作出下步的计划安排。他还到县档案馆查阅县志及有关史料,并走访了许多老同志,用搜集到的资料,编写了《南麂岛浅析》并打印成册。书中简要介绍南麂岛的历史、地理环境、建岛沿革、政治组织、生产概况、民兵发展史和渔场,让岛上的干部群众和来岛的同志能更多地了解南麂岛、热爱南鹿岛、宣传南麂岛。
南麂岛是海防前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驻扎着陆、海、空三个兵种的部队。因此,让岛上群众安居乐业,搞好军民关系十分重要,这也是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郑维国采用走出去的办法,主动到部队征求首长对军民联防的意见,到连队看望干部战士,更好地连起地方政府与部队干部战士的心;请部队的首长来岛工委做客,共商军民联防工作,倾听他们对地方工作的建议,通过调研、沟通使岛上的军政军民关系融洽,成了岛上军民联防最好的时期之一,出现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崭新局面。
学以致用 编书立卷记录历史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但是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锻炼的经历,让郑维国不仅从书本上自学理论知识,更是从实践中得出真知。多年繁忙的工作,没有成为他停止学习的障碍,反而促成他学以致用,笔耕不辍。
退休后,郑维国继续发挥余热,先后主编出版《马站镇志》《信智乡志》《灵溪区志》《马站地方志》《赤溪志》《郑维国往事回眸》《苍南地方文献要览》《苍南人物》《中国郑氏通志》《苍南百家姓》《苍南郑氏通志》等 30 多卷 ( 本 ) 共 800 余万字、诗词 350 多首和撰写报道文章 200 多篇。
“他原系农民家庭出身,读书不多,竟能在退居二线到退休的 20年里,写出这么多部丛书,可见他是多么刻苦自学啊 !”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分区原副政委董寿昌评价郑维国称。
同时,郑维国还建立了“苍南地方历史文献”等 100 多个宗卷,收藏了各个历史时期政区设置、政权组织、经济建设、军事、文化、民情风俗和人物等方面史料,为讲好苍南故事、弘扬苍南精神、传播苍南好声音积累了大量素材。
在姓氏文化建设方面,郑维国更是老当益壮,坚持谱牒的编研工作。
他不畏艰辛、自费拜师,多次参加郑州、北京、武汉谱牒学术研讨会和温州等地谱牒培训班学习及苍南县老年大学学习,以弥补自己读书少、学历低和谱牒专业知识不足等缺陷;他不顾年迈体弱,足迹踏遍北至郑州、北京、武汉,南至闽南、闽东和浙南各县 ( 市、区 ) 以及苍南县各乡镇、村居和偏僻山区,搜集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姓氏史料。
2003 年 6 月至 2013 年 10 月,郑维国主编《苍南百家姓》1 至 10卷共 255 万字的大型丛书,不仅填补了全县空白,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十分少见。《温州日报》全版刊登他的事迹,堪称他研究苍南“姓氏文化”的第一人。该丛书以苍南县各姓氏人口数量为序,分别列卷,收录该县222 个姓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情况。每姓氏设始祖简介、姓氏渊源、郡望、堂号、迁徙、人口、古代人物和附录 8 个部分。这些史料,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为港澳台同胞、华侨、华人寻根问祖、加强大陆与台湾地区“两岸”民间人文交流提供有益帮助,也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苍南百家姓》被国家图书馆和浙江、上海、南京等省市图书馆收藏,其事迹载入《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华人物大典》、《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杰出党员卷》等多种大型辞书,《温州日报》《温州商报》《今日苍南》和苍南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对其编研工作事迹进行过专题采访、报道。
郑维国注重家庭文化建设,其全家四代中有 7 人分别在苍南、平阳、杭州等地藏书 5000 卷 ( 本 ),国家图书馆和浙江、南京、上海等省市图书馆为其颁发了收藏荣誉证书。
他精心收集,长期积累、建立了家庭档案,内容分为证件类、荣誉类、票据类、信件类、健康类、视听类、简历类等。有些证件是他和家
庭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记录,有些证件是亲情和友谊的见证,里面既有温馨回忆,又有动人故事。
而一代代家风借着家庭档案的建立,传承不息。在郑维国的影响下,他的几个子女及孙辈也都事业有成,分别在苍南当地的机关、企业等担任要职,他的一名孙子还考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后。郑维国家庭也获得温州市首届读书节百家“书香家庭”、浙江省农村文化示范户、浙江省“书香家庭”等荣誉,受到浙江省文化厅和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共温州市委宜传部等单位表彰和奖励。(高寒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