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世间万物,人类亦然。吾郑姓源于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八〇六),宣王姬静封庶弟姬友(谥号桓公)于王畿之地棫林(一作咸林,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之东)建立郑国,为郑国第一代君主。东周烈王一年(公元前三七五),历四百三十一年的郑国被韩国吞并,原郑国宗室成员及百姓纷纷逃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宋(今河南省商丘市)之间的启封古城避难。出于对故国和先人的怀念,桓公第十五世孙、南里君姬鲁公等原郑国宗室后裔和百姓相继以国为姓,改姓为郑,从此郑氏宗族尊桓公为郑氏始祖。
吾蒲门始祖生胎(讳生台)公,系桓公后裔之支脉。明崇祯年间(约一六三〇—一六三八),公离乡背井、千里迢迢从福建永春县康民乡二三都上场(又名上场坊,今永春县石鼓镇桃星社区上场)北上迁入浙江平阳县蒲门五十五都(今苍南县霞关镇)南坪水门宫,开始了拓荒掘井的生活。明崇祯十四年(一六四一),二世祖振方公出生继起。清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海上抗清队伍,清廷下令“迁界”,蒲门等沿海地区以插木为界,界外民房全遭烧毁,振方公时年二十一岁,被逼无奈从蒲门南坪水门宫迁入平阳北港,德配陈氏,生子四,长士溥、次士亮、三士荣、四士福。康熙九年(一六七〇),振方公携妻、子迁居福建福鼎县桐山北门外。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振方公因长年劳累不幸英年早逝。翌年,蒲门“复界”,时年二十岁的三世祖士亮公与兄长士溥公携兄弟及母亲,复迁平阳蒲门五十五都程溪(今霞关镇澄海)陈良底。雍正年间(一七二三—一七三五),家遭火灾,部分房屋及旧谱被毁。尔后,长房士溥公迁居南坪新州;次房士亮公迁居南坪长沙,其三子廷秀公,于乾隆中期(约一七五四—一七六九)由南坪长沙迁居蒲门五十三都汛地(今赤溪镇信智)乌
兜,其曾孙六世元屋公,于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从汛地乌兜迁往上海松江南汇县后失联,由胞兄元外公之子会政公兼嗣继起;三房士荣公、四房士福公仍居程溪陈良底。士福公生子二,长孔伯、次孔宿。孔伯公生子三,长云荥公,与同胞叔孔宿公于乾隆初期(约一七四五—一七五五)由程溪陈良底迁移福建福宁府霞浦四都厦徐高港(今水门乡下徐牛港桥),三子云贵公于乾隆三十五年(一七七〇)携德配王氏及子启成、启吾,从程溪陈良底投奔已先前在厦徐高港定居的胞兄云荥公。翌年,云贵公转迁霞浦四都南垟(今水门乡南洋),再添二子,启湖、启显。嘉庆年间(一七九六—一八二〇),云贵公长子启成公、四子启显公从南垟转迁霞浦四都弓桥头(今水门乡卷桥头),三子启湖公从南垟转迁霞浦二三都赤岸衔头街(今松港街道赤岸村涵头街)。道光年间(一八二一—一八五〇),七世际东公从衔头街迁居霞浦四都乌石(今水门乡乌石)。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合愿公三子步川公、四子步盘公从乌石迁居霞浦五六都三沙陇头。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十世祖禄(讳忠禄)从衔头街迁往霞浦一都松山(今松山街道松山村)。自明末迁蒲始祖生胎公起至民国的三百余年,吾族先辈频繁迁徙,生生不息,过着男耕女织、艰辛清平的生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七十多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强大,吾生胎公支派人口不断增长,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所受文化教育程度得到质的提升。同时涌现了一批从事行政、司法、教育、医疗、经商、网络软件开发等优秀人才和模范人物。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动和事业的发展,他们分别从苍南信智、霞关迁居苍南县城灵溪镇、浙江省杭州市、广东省深圳市,从霞浦县水门卷桥头、三沙陇头迁居霞浦县城松城街道、三沙镇、牙城镇、福建省福州市及北京市丰台区等地。
族谱为一族之典籍,具有“明祖宗、识世系、睦族人、传后世”之功能。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族谱。吾族自迁蒲始祖生胎公算起,至今近四百年发展历史,曾几次修编过族谱及房谱。这次重修族谱始于今年三月,与上一次(二〇一一年)修谱间隔十年时间,时逢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且吾族生齿日繁,人才辈出,财力充足,重修族谱恰逢其时。根据是月十三日岱岭德午宗长召开的郑氏十一个支派重修族谱会议精神,吾生胎公支派及时建立由我负责,中龙、正贵、正灼等族贤组成的族谱重修编纂小组。小组成员抱着“上对先祖尽孝,下对子孙负责”的理念,形成一条心,一定要编纂出一部经得起历史和族人检验的新族谱。为此,编纂小组成员分别进村入户或电话微信采集登记谱丁信息资料,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多次沟通核实,直至确认无误后予以采录编写入谱。并积极发动族人提供旧谱,全面认真地阅读所有旧谱牒资料和谱序及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始祖墓碑记载的先祖讳名等内容,对所记载的内容和所叙述的情况,进行反复比较、综合分析、认真考证、鉴别真伪,为编写好新族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次重修族谱以上一次族谱为蓝本,对上一次族谱中存在的失真、失实、纰漏及超范围收录等问题,这次重修族谱一一作了修正、补充和完善。其中:对上一次族谱沿袭建国后次房房谱记载的用同辈份其他字号替代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族谱已明确记载的第四世、第五世部分先祖讳名和第七世会政公辈份字号的问题,这次重修编写族谱不再沿袭使用,而按清同治族谱记载的相关先祖讳名记载入谱;对沿袭建国后次房房谱改动清同治十二年族谱已明确记载的第八世(次房)承嗣牵线的问题,这次重修族谱以清同治族谱的记载资料为准予以修正,以恢复历史本来面目;对被疏忽的第八世合炮公(次房)、合朋公(四房之福房)和第九世步凋公(四房之喜房)嗣续牵线中断的问题,这次重修族谱依据后续承嗣人意愿或家庭意见予以继嗣牵线完善;对族谱没有制定撰写《凡例》的问题,这次重修族谱由我负责制定撰写《凡例》并收录于谱,《凡例》的制定并入谱使族谱框架更为完整,如此既规范了这次编修族谱应遵循的根本准则,又起到帮助族人和其他读者快捷读谱、查谱和用谱的作用;对族谱中存在收录与生胎公支派族谱无关的郑氏其他十个支派迁始祖画像及其他始祖墓照片的问题,这次重修族谱概不收录,以避免造成族谱内容的混乱,同时首次将始祖生胎公墓照片收录于谱;对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族谱及上一次族谱记载的始祖名字与我们今年清明祭拜始祖墓时新发现的至今保存完好的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始祖墓碑记载的始祖名字不一致的问题,这次重修族谱以上述族谱记载和始祖墓墓碑雕刻的始祖名字为依据,记载为始祖生胎公,讳名生台,以避免日后族人因族谱记载和原始墓碑记载的始祖名字不同而产生的种种猜疑和误解;对清同治族谱《郑氏谱序》和上一次族谱《谱序》中存在的部分先祖迁徙情况和迁始祖名字错误等问题,在本谱序第二部分有关迁徙内容介绍中已作了全面地叙述予以纠正完善。对吾族生胎公支派追根溯源问题,上一次族谱《序》及《谱序》记述吾蒲门始祖生胎公系莆田南湖露公后裔、三十世孙,而六年后的二〇一七年曾到祖地永春考证的平阳县山门镇知然、乃明、乃炎等宗贤特地到灵溪我处告诉我们,凡属永春迁出的郑氏族人,均系莆田南湖庄公后裔而非露公后裔。为了进一步核实和弄清事实真相,这次重修族谱,我特地赴山门拜访乃明宗贤,并在山门屿边郑氏宗祠查阅收藏的莆田等地郑氏族谱及有关资料复印件未获结果,我不甘就此放弃。尔后,我特意向知然宗贤要了祖地宗亲通讯方式,曾先后二十多次通过电话或微信与祖地永春上场郑氏宗亲总会光辉秘书长和上场郑氏宗祠族谱管理员国明宗贤反复联系沟通,获得他们的热情帮助,他们不遗余力地先后多次提供祖地永春上场郑氏族谱序和二〇二一年六月《南湖郑氏族讯》第四期刊载的光辉等宗贤撰写的《郑氏史源·珻公碑志》等族谱、碑文资料。族谱序和碑文均记载:珻公系福建莆田“南湖郑氏三公”之唐中郎将庄公(后移居兴化浔阳,为浔阳始祖)十五世孙。珻公故居兴化浔阳(今仙游菜溪),宋末随其父守宏公赴任广东揭阳县令(一作县丞,亦作县尹),居府邸。宋末元初,元兵南下,珻公挈家归返故里,途中留恋永春山水,便在永春桃林场(今上场)龙凤院兜居住,为上场郑氏始祖,迄今已有七百四十余年。而且他们还明确告诉我,自宋末元初至今,从无露公后裔入迁永春上场,只有永春及上场庄公后裔外迁的情况。鉴于以上祖地郑氏族谱序、珻公碑志及宗亲的口碑材料,毫无疑问,吾生胎公支派乃属莆田南湖庄公后裔永春上场珻公后代,而非上一次族谱记述的莆田南湖露公后裔。同时,族谱重修编纂小组高度重视整部族谱编纂工作,对新修族谱的谱名确定、封面设计、资料取舍、内容编排等事宜进行了通盘考虑,精心构思,为提高新族谱史料价值和文化品位做了不懈地努力。本谱序首次推定始祖生胎公迁蒲时间为明崇祯年间(约一六三〇—一六三八年)和四世祖廷秀公迁居汛地乌兜时间为清乾隆中期(约一七五四—一七六九年),望族中有识之士做进一步探讨考证。由于以往族谱资料记载不完整、不统一,历史遗留问题多,且本次编修族谱时间短,谱丁信息采集登记工作过于仓促,加之编者缺乏修编谱牒专业知识和经验,新修族谱存在纰漏、瑕疵甚至错误也就在所难免,祈望下一次修编族谱予以修正完善。
新修族谱史料翔实、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是吾族谱牒文化建设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新修族谱的圆满成功,是族谱重修编纂小组成员、全体族人和谱师共同配合努力的结果,也是上场、山门和岱岭等地郑氏宗亲提供帮助支持的结果。承蒙族人的厚爱和信任,我有幸主持并参与这次重修族谱的具体日常编纂工作,感到很欣慰也很自豪。愿天佑吾族、子孙兴旺、万世荣昌、兰桂腾芳、英才辈出,为国家、为社会、为郑氏家族争光添彩。是为序。
公元二〇二一年岁在共和辛丑仲冬月 吉旦
生胎公第十一世孙 中和 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