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冶。原名金学炉,鳌江镇和家村人,鳌小黄瑾生老师改名金冶,期望不言而喻。
一九三七年,金冶就读温州第十中学,因为温州市区遭日机轰炸,被迫停课,辍学回家,以后进入创办在鳌小的平阳临时中学就读,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八年,金冶及临中其他十三名同学经党组介绍去皖南加入新四军,在战火中成长,历任军部参谋、山东兵团司令部参谋处副处长、九兵团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一九五〇年,金冶入朝作战,任师参谋长,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回国历任二十七军七十九师副师长,军委作战部二处处长,总参军训部部长,军区司令部顾问(正军级)等职。金冶文武双全,离休后从事军史、战史编纂工作功勋卓著。著有:《办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皖南事变》、《项英与皖南事变》、《回忆谭震林》、《战将陶勇》、《粟裕军事文集》、《粟裕论苏中抗日战》、《粟裕军事理论与实验研究》、《妙策长留天地间》、《新四军军史》、《第三野战军战史》、《在统帅部的日子里》等。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校军衔,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大校,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一九八八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荣誉奖章。他一生为党、为国家,戎马倥偬,文韬武略,功勋卓著,但因军衔改革,错失“将军”之衔,是为数不多在特殊年代有实功(正军级),而名不至的“无冕将军”,被冠“文武双全”的将军。
(据鳌江文化网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