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要闻

郡望、堂号——宗族那些事儿,你了解多少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有一些词频繁出现,比如,“郡望”、“堂号”,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吗?

  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如清河张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吴兴姚氏等。

  “郡望”,中国大姓的郡望最多。“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春秋至隋唐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战国时期,边地逐渐繁荣,郡下设县,产生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制,郡下设县。“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古称郡中为众人仰望的显贵家族,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主要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根据著名姓氏研究专家谢钧祥的研究,一般来说,姓氏人口数与郡望数成正比,人口多,郡望就多。

  士、庶之间不能通婚

  “郡望”为什么主要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世族?

  根据谢钧祥的研究,从东汉末年开始,大官僚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逐渐形成士族或世族,又称高门;不属于士族、世族的则称为庶族,又称寒门。士、庶之间不能通婚,甚至不得平起平坐。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

  至齐王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由世族豪门担任,选用官员时以“家世”为重,必须查考谱籍。从此,高门中选,寒门受排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因此,郡望就显得相当重要。

  虽然隋文帝时改行科举制,但在宋代以前,仍很讲究门第和郡望。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令鲜卑人改为汉姓,并确定元、穆、陆等十姓为最高贵的门第,又确定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汉族四姓为最高门。这四姓前面所冠的地名,均是当时的郡,也就是这些姓的郡望所在。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及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及族别。凡看重自己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地的其它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蠕蠕族的苕氏“河内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郡号。如李姓郡(望)号有: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江夏、范阳、汉中、代北、鸡田、柳城等30余个;王氏有:太原、琅琊、京兆、元城、汲郡等地38个;张姓有清河、范阳、太原、京兆、南阳、中山、安定、河内等40余个。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算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库。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像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堂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百甚至上千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随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

  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祠堂在中国大陆不是成了历史,就是成了文物,因此,新的堂号不可能再产生,但是,旧有的堂号却仍然留在各姓各族人们的记忆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当地的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例如:吴昌硕祖家被称为“三让堂吴家”、瞿秋白祖家被称为“八桂堂瞿家”、恽代英祖家被称为“承荫堂恽家”、李四光祖家被称为“立本堂李家”等等。  著名家族堂号,如:赵姓——半部堂、周姓——爱莲堂、杨姓——四知堂、王姓——三槐堂、姚姓——仁圣堂、张姓——百忍堂、鲁姓——三异堂、丁姓——御书堂、郑姓——玉麟堂、陈姓——三益堂、黄姓——江夏堂、谢姓——宝树堂、冯姓——善德堂、高姓——聚庆堂、彭姓——述古堂、景姓——念祖堂、寸姓——紫照堂、贾姓——积善堂等等。  

  “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堂号包括郡王总堂号和自立堂号。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人们在谈到和自己同姓氏的历史名人时,往往流露出一种尊崇、自豪之情。